徐方
[摘要]微課,即微型課程,它以容量小、內容少而得名,是對重點、難點或某個知識的解釋,是對常規(guī)課程有益的補充,使用時必須與課程相結合。微課最關鍵、最根本的衡量標準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微課有課程的屬性,也有課件的屬性,即有知識性,又有資源性。
[關鍵詞]微課;碎片化;零散化;開放性;情境化
微課與微視頻:一對易混淆的概念
微課,即微型課程,它以容量小、內容少而得名。在線微課通常是以微視頻的形式出現。因而。有人就把微視頻等同于微課確實,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略做辨析。
1.微課
微課作為課程的一個種類。它具有課程的基本特征第一。明確的課程目標或課程標準:第二,確定的教學內容,當然。這一教學內容可以是具有確定結論的知識。也可以是尚未達成共識的某一問題:第三,恰當途徑的師生交流,這一交流可以是個別討論。也可以是大眾交流等:第四,為深化理解而提供的必要作業(yè)與測試等確保學生達成課程目標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微課可以是在線的。也可以不是在線的:其受眾可以是大規(guī)模的,也可以是少數特定的對象
2.微視頻
教學微視頻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將教學知識按照學科邏輯與學生認知特點劃分為若干較小的知識模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圖文聲像等要素而創(chuàng)作的學習資源。微視頻在時間長度上以5-7分鐘為主。甚至更短。最長也不超過10分鐘。教學微視頻是微課實現的重要資源。但絕不是微課的全部。
兩種常用的制作方法
微課作為教學新概念已經悄然而至。但由于教師對相關技術的應用水平有限。很多教師感覺制作過程復雜。不容易完成。因此在制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瓶頸。下面簡單介紹一些常用的制作方法。
1.將已有的PPT課程資源轉化為微視頻
(1)通過PowerPoint2010轉化為視頻文件。操作步驟:打開要轉化為視頻的PPY文件→文件(另存為Ctrl+Shift+S)→選擇“Windows Media Player”→單擊“確定”。
(2)利用“錄屏Camtasia Stuio v6.0.2漢化版”軟件錄制。操作步驟:打開該軟件→單擊軟件左上角“錄制屏幕”→帶好耳麥,調整話筒位置和音量,并調整好PPT界面和錄屏界面的位置→單擊最右側“rec”。進入錄制狀態(tài)(教師一邊演示PPT,一邊講解)→錄制完成,雙擊右下角紅色方框圖標。進入后單擊"stop”→查看播放效果點擊右下角“save”保存→對視頻進行必要的處理和美化。
2.利用攝像機、手機等錄像設備錄制
首先。針對微課題內容。設計詳細的教學設計,形成教案;其次,在黑板(白板、白紙)上展示講授過程或者利用教具演示過程,利用錄像設備拍攝下來:最后。對視頻進行簡單的后期制作。這種視頻制作方法具有難度低、操作方便快捷、畫面真實親切、易于分享等特點,適合教師邊講邊寫邊畫。
微課在實踐中必須做到三個“結合”
1.要與常規(guī)課程相結合
微課是對重點難點或某個知識的解釋,是對常規(guī)課程有益的補充。使用時必須與課程相結合。
2.要與課程特色相結合
微課表現的內容必須體現課程的特色。用微課作為課程的名片。
3.要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結合
將學生感興趣的、關注的知識內容用微課展示出來,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才能獲得好的學習效果。
微課的特點與類型
1.微課的“四微特點”
(1)碎片化的學習內容;(2)零散化的學習時間;(3)開放性的學習空間;(4)情境化的學習資源。
微課程相對于常規(guī)的課程略短小。比如實習課程、技能訓練課程、暑期實踐課程等。這些微課程也需要有課程大綱、教學計劃、教學過程等,是一個相對微縮版的課程而微課則是基于“微學習”而建設的“微內容”。美國的“一分鐘教授”David Penrose還把它稱為“知識脈沖”。
所以“微課”是指為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的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它的形式是自主學習。目的是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設計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形式是流媒體。內容是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是簡短的。本質是完整的教學活動。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最關鍵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課。而不是在教師的角度去制作。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微課“位微不卑”。微課雖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課程宏大豐富。但是它意義非凡。效果明顯。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資源。
微課“課微不小”。微課雖然短小。但它的知識內涵和教學意義非常巨大。有時一個短小的微課比幾十節(jié)課都有甩
微課“步微不慢”。微課都是小步子原則。一個微課講解一兩個知識點??此坪苈?。但穩(wěn)步推進。實際效果并不慢
微課“效微不薄”。微課有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過不斷地對微知識學習,從而達到習得大道理、大智慧的目的。
2.微課的“四個類型”
(1)講解型微課
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雖然教師在課堂上反復講解,但枯燥乏味,收效甚微。微課則將概念、定理、公式的講解制作成微課。配以鮮明的圖片和朗朗上口的口訣。能夠吸引學生反復觀看。實現記憶、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點的要求。
(2)導學型微課
教師提前把預習內容錄制成圖文并茂的導學型微課。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一邊觀看微課一邊完成配套的自主學習任務。輕松掌握預習內容。提高預習效果。
(3)拓展型微課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但課堂不應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唯一場所。拓展型微課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做、練、寫、探究的機會。給學生實踐探究活動提供更多的時間與更大的空間。從而增大學生的探究題的實踐量。讓學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喜悅。
(4)復習型微課
復習型微課可以避免教師在多個平行班之間的重復講解。減輕了工作負擔。同時,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復習。從而提高復習效率
好微課的“五個關鍵”
微課最關鍵、最根本的衡量標準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學生用微課很快捷地掌握了知識。這個微課就是好的微課。因此,微課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制作。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要求。
微課有課程的屬性。也有課件的屬性,既有知識性,又有資源性,因此可以有多重批判標準和要求。但最核心的是五個方面。第一個方面:選題并不是所有內容都要做微課。必須是重點和難點。第二個方面:設計。要對原有的內容重新設計與組織。要體現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思想。第三個方面:講解。要準確清楚,言簡意賅。第四個方面:表現。音視頻及多媒體等技術實現要準確規(guī)范。第五個方面:效果。學習者使用的效果要明顯有效。
教師參與微課建設的“五大挑戰(zhàn)”
教師參與微課的建設與教學實踐。至少有五大挑戰(zhàn)。
1.能否把握課程知識
微課的制作常常需要教師打破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教學體系。重組教學內容。因此。需要教師將教學內容爛熟于心。能夠信手拈來。有高度的知識駕馭能力。
2.能否諳熟教學技巧
怎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知識講解清楚。這需要教師有非常嫻熟的教學技巧。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教學工具與方法。掌握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技巧。
3.能否變革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中使用微課。需要變革原有的教學模式。比如采取翻轉課堂等方式。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微課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有變革教學的勇氣。愿意開展教學變革。
4.能否了解學生需求
微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因此教師需要換位思考。充分理解和思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與需求。
5.能否追求教書育人
教師是園丁。不僅傳播知識。還要教書育人。微課可以將點滴的教育思想和處世做人的原則潛移默化地傳播給學生,可以起到傳統(tǒng)課堂說教達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微課傳遞知識的同時。要盡量融入育人理念和文化內涵。因此。要迎接這些挑戰(zhàn)。教師必須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提升學科專業(yè)水平。強調以生為本的思想。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同時,還要做到有認識、有膽識、有知識和有共識。即要對微課有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對教學改革的勇氣和膽識。以及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還要有微課傳播知識的共識。這樣才能把握好微課。才能克服困難制作和應用微課。
總結與反思
微課是現代信息與傳統(tǒng)教學精華相結合的產物。是課程資源共享和課程資源再利用的有效方式。從課程原理的層面來看。微課程的研發(fā)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學什么”。還要反映學生“為什么學”“怎么學”和“學到什么程度”。因此。其課程結構就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微視頻的制作和網絡信息的傳遞。還需要清晰地反映微課程的“學習問題(目標)”“微視頻(內容)”“網絡互動(活動)”和“學習診斷(評價)”之間的關系。確保微課程學習后。學生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習問題。達成微課程的預期目標。分析當前眾多微課,不難看出“教師講、學生昕”的內容呈現方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在學校環(huán)境上。除了將傳統(tǒng)的“面對面講授”改為“網絡視頻傳遞”,學生以此實時獲取學習信息之外。學習方式的本質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事實上。如果忽視了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相應的學習策略。只是將日常講授式教學錄像切換為幾個微小的教學視頻。微課不僅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甚至還有可能掉入“‘網灌的陷阱”。面對微課,是堅守傳統(tǒng),還是做出改變,相信一線教師會從陌生到接觸。從接觸到嘗試。從嘗試到應用。在認識和實踐中逐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