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宗鑫
摘 要:當前,歷史微課教學蓬勃開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是也存在盲目從眾的現(xiàn)象。要想充分發(fā)揮微課的作用,就必須從多角度準備微課資源,找準知識點,并將其與歷史文本資料巧妙地結合,這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教學;微課;教學目標;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10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064
當今,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正席卷華夏大地——微課。全國千千萬萬的教師正積極投身到微課這種新的教學實踐中去,他們積極學習微課制作和運用的各種理念、知識與技術,產生了許多個性化強的DIY微課作品,充實了廣闊的教學第一線,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但同時也有不少教師(包括本人)制作了一些水平不高、實用性不強或瑕疵較多的作品,有一種微課制作的“大躍進”,一哄而上、圖“時髦”的感覺,實則顧此失彼,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真對照、回顧了微課的相關理念、知識、技術與評價標準,結合歷史教學,認為要使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有效的作用,應從以下幾方面思考如何運用好微課。
一、多角度準備微課資源
微課的性質決定了微課內容雖然豐富但有嚴格的時間限定,一般在10分鐘以內。所以,準備所需的教學課件,注意要短小精悍且內容充實。準備微課制作的其他相關資料,可以從網絡上搜索或到圖書館等信息中心去查閱收集。同時,教師還要準備相關的微課制作軟硬件,如喀秋莎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手機、攝像機、電子白板等,進一步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尤其是多媒體信息資源。經過教師的精挑細選,把適合初中學生認知的歷史素材經過加工展示給學生,就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
二、找準知識點,運用有價值的微課
歷史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之內歷史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歷史知識講透、講準,這就為學生課后進一步學習歷史提供了先進的學習平臺——歷史微課。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加強對教材的分析,進一步吃透教學大綱,使歷史微課知識點的選取有創(chuàng)意,真正遴選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知識“攔路虎”,找準學生學習、考試中易混淆的易錯點,抓住教與學的關鍵點。
三、微課與歷史文本資料的巧妙結合
(一)在微課設計理念上要讓歷史知識鮮活起來,與實際生活密切結合
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微課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自由、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高效率學習,感受學習的快樂,體會思維的奔放與激情。如我設計微課《宋元時期的科技發(fā)明》在講到中國古代的重大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時,充分考慮學生愛玩泥巴和愛游戲的特性,在微課制作中加入了自己用泥巴制作和用工具刀鐫刻泥活字的過程,一下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程自然引入和過渡了進去。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細致且具體
通過展示微課學習目標,讓學生清楚自己經過微課學習應達到的基本水平。微課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考慮拓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廣泛涉獵相關知識,并不斷復習、鞏固已學的歷史知識。微課教學目標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收獲,滿足不同的“口味”需求,使學生在觀看學習微課視頻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知識,轉變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情感,達到新課程改革的三維教學目標要求。
(三)教學策略上要簡潔、靈活易學
教師講述要淺顯易懂、深入淺出,讓學生易于“消化吸收”所學知識,透徹理解歷史知識。如我在設計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下冊《古代人類文明的交往與沖突》這一課的微課時,改變了教材原有的世界古代史的編排體系和編者的觀察點,降低教學難度,從我校學生實際出發(fā),讓學生先從已學過的較熟悉的中國古代史當中來尋找人類和平交往的事例。不用多說,學生很快想到唐朝玄奘西行求取佛經并東揚佛法和鑒真東渡日本加強中日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甚至有的學生還想到日本派遣唐使來中國交流學習等許多鮮活事例。然后,我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逐步放大歷史視野過渡到古代東西方人類文明和平交流的兩個典型案例。這樣一設計后,學生學習本課歷史的過程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簡到難,不僅讓學生輕松理解了較為概括、抽象與遙遠的世界古代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也為學生后面更進一步深入體會人類文明演進中的和平交流做好了鋪墊,從而迅速打開了學生的歷史思維“閘門”,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豁然開朗的學習頓悟感。
(四)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與氛圍
良好的教學情境與氛圍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角色”,引起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習的深度。如我在制作微課《古代人類文明的和平交往》講述馬克·波羅東游促進了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往時用雄壯、深沉的音樂來做襯托,用動畫式的路線圖展示馬克·波羅東進西歸的路線圖,配合教師精妙的旁白解說,頓時給學生展示了一幅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和平征程之圖,比學生單純看書了解和老師的枯燥講解效果強多了,引起了學生對馬克·波羅的崇敬之情,激發(fā)了學生對人類和平的向往與尊重,引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共鳴。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視頻講述中要使用規(guī)范的學術用語,讓學生學到嚴謹、科學的知識,但同時又要發(fā)揮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與教學特色,用通俗易懂的講授、幽默風趣的語言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產生教學的親和力,創(chuàng)造良好教學生態(tài),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以上是本人對初中歷史微課運用的一點膚淺認識,要制作好的歷史微課,還需努力學習,不斷實踐與創(chuàng)造。未來微課的趨勢是微課的開發(fā)、技術門檻將不斷降低,而對教師的微課設計水平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求將不斷提高。微課絕不是純技術的,它的核心是課程。微課不能只圖華麗而忽視了內容和質量。所以,要回歸本真,微課是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模式的創(chuàng)新而誕生的,教師應將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對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意上來,制作出水準高、生動有趣,并受學生歡迎的好微課,應用最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美婷.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探討[J].文理導航,2014
(25):53.
[2] 王發(fā)聰.談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6
(19):90.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