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姆
摘 要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同樣,在幼兒教育工作中,家園雙方建立的和諧人際關系不僅是良好家長工作的重要體現(xiàn),同時還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和諧發(fā)展。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家園的溝通交流仍存在諸多障礙,因此需要從家園溝通交流的現(xiàn)狀入手,剖析幼兒教師與家長在交流過程中存在障礙的原因,旨在提出改進家園溝通質量、促進家園和諧關系且適合本地區(qū)實際情況的建議與策略。
關鍵詞 家園共育 人際關系 交流技巧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2.067
Abstract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Similarly, in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work of good parents, but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he current home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obstacles, therefore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home from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parents ar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qualit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and kindergarten, and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Keywords joint education of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skills
1 幼兒教師與家長交流溝通的現(xiàn)狀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甚至是看不見的精神世界會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作為教育專業(yè)人員的教師,在幼兒社會化的形成及發(fā)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父母、教師,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兩顆一級星,其有效的交流與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最為堅實的外在環(huán)境。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不僅要學會如何與幼兒進行交流,發(fā)現(xiàn)幼兒內心深處的渴求。同時還要與家長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與反饋。不同于中小學的教師,幼兒教師與家長的交流因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具有其獨特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與中小學教師相比,幼兒教師與家長交流的機會要遠多于中小學教師,主要集中在幼兒每天入園、離園兩個時間段以及家長開放日。其二,幼兒教師與家長交流的內容不再僅限于幼兒的學習成績,更多的關注幼兒身體的養(yǎng)育以及心智的培養(yǎng)。但在實踐中我們難免會發(fā)現(xiàn),盡管幼兒教師與家長都有進行良好溝通的意愿,但由于內部與外部的多種原因,雙方溝通往往會產生諸多障礙。幼兒教師在與幼兒家長的溝通現(xiàn)狀如何?存在哪些方面的障礙?都是值得我們討論與研究的話題。
1.1 家長與幼兒教師在教育觀念上的溝通障礙
1.1.1 教育內容方面
由于本縣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識水平不高且絕大部分為文盲,對幼兒教育這一領域缺乏科學的認識。因此,他們把幼兒教育的內容片面理解為“聽說讀寫”的機械練習,更多地關心幼兒園是否教授識字、算術等內容,忽視了幼兒認知、道德、情感的發(fā)展以及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更為嚴重的是將布置家庭作業(yè)數(shù)量的多少作為衡量優(yōu)秀幼兒教師的標準之一,并在開學初主動提出增加幼兒“作業(yè)”的要求。在這種現(xiàn)狀的誘導下,部分缺乏科學教育理念的教師或者是對幼兒教育定位不清的教師往往會迫于家長輿論的壓力改變自己的教育初衷,出現(xiàn)教學被動化、被家長“牽著鼻子走”的教育現(xiàn)象。
1.1.2 教育期望方面
教師作為專業(yè)的教育者,對幼兒的期望較客觀,一般會基于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對幼兒的發(fā)展做出合理的期望,且以全班幼兒的平均水平為基準從多方面衡量幼兒的發(fā)展。而家長對幼兒的期望往往帶有主觀臆斷的成分,具有具體性、定量型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對幼兒學業(yè)成績的要求上,再加上部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愿望,往往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期望,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幼兒教師與家長對幼兒的不同期望,或多或少會對良好家長工作的開展形成阻礙。
1.1.3 教育態(tài)度、方法方面
幼兒教師和家長在幼兒成長過程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導致二者的教育態(tài)度有所差異。父母對于孩子的態(tài)度是充滿愛的,且是完全包容的;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除了愛之外,還追求一些理性和公平。這種差異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主要體現(xiàn)在:幼兒教師對幼兒嚴慈并濟、嚴格要求;家長對幼兒過度溺愛,放縱忽視。幼兒教師注重幼兒動手能力、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家長則對幼兒進行過多的保護和干預。正是由于這種先天的角色差異造成父母與教師溝通的障礙。
1.2 家長和幼兒教師溝通交流的參與度不高
幼兒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全班幼兒,因此他們的觀察對象不是某一個特定的幼兒,也不是少數(shù)一部分幼兒,而是全班所有幼兒。普遍存在的大班額教學以及幼兒的個體差異性也造成幼兒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觀察時會產生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而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又基于教師對幼兒觀察的基礎上做出的詳細反饋與交流準備。且幼兒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時間多數(shù)集中在接送接送幼兒的高峰期,因此幼兒教師并不能做到就幼兒當日的情況與每位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在家長方面,多數(shù)家長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將教育的重大責任歸于學校、教師身上,因此與教師進行溝通的意識不強烈、且主動性不高。
1.3 家長與幼兒教師溝通形式單一化
在幼兒成長順利時,幼兒園和家長的關系往往比較融洽,然而一旦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某些問題,教育工作遇到困難、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時,雙方就可能會互相指責,產生分歧。彼此之間的不信任也就決定了幼兒教師與交流形式多停留在口頭上,而缺乏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很少有幼兒教師會通過打電話、家訪的形式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
2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障礙的影響因素
2.1 溝通者的角色意識
不同的人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個體根據(jù)自己在既定情景的角色來決定自己應該做什么,即擔任相應的職責。在幼兒園這一特殊場所中,教師是教育者,幼兒是學習者和探索者,教師出于責任和使命去關心愛護幼兒,這種關系帶有較強的理性色彩。而幼兒教師在與家長的合作交流過程中二者理應處于平等的關系,雙方是合作的、互動的,絕非所謂的“權威者”和“接受者”。同時,作為專職教育者的幼兒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中應是主導者,即主動與家長進行聯(lián)系,同時還應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認識到平等的對話關系才是建立良性溝通關系的基礎。
2.2 信息因素
溝通是信息回應與反饋的一種動態(tài)過程,而有效的溝通依賴于交流者的信息傳遞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教師在幼兒園的集體教育活動中通過觀察獲取幼兒發(fā)展情況的相關信息,一般而言,家長也希望通過教師來了解幼兒各個方面的信息,比如情緒、同伴交往和學習情況。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大班額教學,師幼比例過高,教師難以做到在每次的集體教育活動中兼顧到每位幼兒的發(fā)展情況并及時地向家長做出反饋。因此,長此以往的反饋不及時或者反饋信息失誤會阻礙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此外,多數(shù)家長將孩子視為家庭的核心,造成在家庭或是社區(qū)活動中對幼兒進行觀察所保留的信息帶有強烈的主觀因素,難以對幼兒進行客觀評價,因此,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應注意信息傳遞的準確性,應基于幼兒的實際情況對幼兒進行公正合理的客觀評價,而不是為了迎合家長的需要對幼兒進行一味的表揚或者批評。當前有些幼兒教師家長工作趨于一般化,缺乏深入細致的工作。這就使教師與家長就教育觀念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如果能夠及時聯(lián)系、交換意見,這種就障礙會逐漸消除。但是如果教師與家長缺少聯(lián)系,尤其是缺少開誠布公的交談,就會使分歧加深,心理隔閡越來越大。
2.3家庭因素
家庭是以婚姻、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一種親密的社會群體。家庭是幼兒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的文化背景、經濟基礎以及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情況不僅決定了幼兒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同時也直接影響了幼兒園家長工作的開展。一般而言,父母的知識水平越高,越愿意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并積極主動地配合幼兒園開展的各項工作。但家長的教育素養(yǎng)因人而異,有的高,有的低,而且往往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距,因此與教師進行溝通的態(tài)度、合作的程度也存在巨大的差別。有的家長將教師視為教育的合作者、協(xié)助者,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幼兒園開展的各項工作中;而有的家長卻將幼兒教師視為所謂的保姆或者阿姨,不屑與教師進行交流,對教師不尊重的態(tài)度也屢見不鮮。不同家長的溝通態(tài)度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師的交流熱情,如果教師不了解到家長的文化背景,無法做到相互理解、互相體諒,那么雙方的溝通也將無法進行。
3促進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策略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因此有效促進幼兒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應從幼兒教師、家長以及幼兒園管理三個方面討論。
3.1 幼兒教師
3.1.1 樹立科學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實現(xiàn)教育目標,教師不僅要了解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理論,同時也要懂得相應的家庭知識。教師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向家長匯報分析幼兒的成長以及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幼兒教師在擺正自己教育觀念,積極地向家長傳播科學的育兒知識的同時,還應多聽取家長的意見并樂于接受家長的批評與指正。
3.1.2 掌握有效溝通技巧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建立在彼此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讓家長了解幼兒教師的工作內容、教學方法,讓在與家長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通過溝通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人文環(huán)境的建設工作中。此外,教師還應掌握公正評價幼兒與談論幼兒不足的技巧。從幼兒教師來說,要克服偏見,防止出現(xiàn)對班級中發(fā)展較好并善于表現(xiàn)的幼兒評價過高。當與家長討論幼兒的不足時教師應該是坦誠的,真實地向家長反映幼兒的實際情況,委婉地提出幼兒的不足。
3.1.3 表達內心真實情感
教師對幼兒的愛主要表現(xiàn)在能看到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并接受幼兒身上尚且存在的不足,包容幼兒的缺陷和錯誤。仔細地觀察和分析每一個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情況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事實證明,只有幼兒園教師真誠地熱愛每一個孩子,才能換來家長的信任與理解。
3.2 家長
家長是幼兒園開展工作的合作者、支持者,作為溝通的另一方,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念、掌握溝通技巧也極為重要。家長應該意識自身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主動地參與到與教師的溝通中,積極配合(下轉第147頁)(上接第141頁)教師開展工作。當與幼兒教師在合作中發(fā)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時,應及時進行溝通,找到矛盾產生的根源并找到合適的方法合理化解矛盾。
3.3 幼兒園的管理
幼兒園的管理規(guī)范不僅對教師的言行舉止以及教學工作具有約束、監(jiān)督、指向作用,同時也影響到家長的參與熱情和交流程度。一方面要制定相應的家園合作規(guī)范與條例,使教師明確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是教師的工作內容之一,并主動承擔起這份職責,發(fā)揮家長工作建設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幼兒園要拓寬交流渠道,形成多形式、全方面的交流模式,開展每月一次的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幼兒的教育工作中來;成立家長委員會,歡迎家長對幼兒園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指正。
總之,教師和家長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為搞好班內的各項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活動順利開展,同時也搭建了家園聯(lián)系的橋梁。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更好地利用家長資源,由家委會成員普及到班內的每一位家長,使家庭、幼兒園雙向互動、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在活動內容、形式上多向家長征集建議,通過講座、咨詢、研討等形式使我們擴展教育空間,豐富和深化教育內容,以更科學的教育觀念、方法開展家園互動活動,使我園的家園合作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