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
摘 要:新課改中如何提高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小說作為文學作品的重要樣式,在教材中占有不輕的分量。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課堂參與度偏低,這需要教師設計適當有效的教學設計,從而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實現(xiàn)小說教學的課堂有效性。主要從把握小說課文教學設計的切入點入手,從小說的細節(jié)入手,結合具體教學實際,歸納小說教學中多種細節(jié)類型,進而引導學生通過細節(jié)把握小說的精華,在提高初中階段小說教學設計有效性上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實踐。
關鍵詞:小說教學;教學設計;實踐
新課程改革以來,在“人文主義”這面大旗的感召下,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有效性就為語文教師所重視。而進入初中后,小說作為文學作品的重要樣式,在教材中的分量逐漸加重。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令語文教師感到難以理解的現(xiàn)象:學生喜歡看小說課文——在拿到一冊新的語文書時,小說類文章往往成為學生最先翻閱的篇目。但是一旦涉及課堂教學,學生往往缺少教師所預想的參與熱情,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偏低,更很難表現(xiàn)出對小說主題的理解把握。難道學生對小說作品只是葉公好龍式的喜歡嗎?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與教師的期待反差如此之大,必須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和反思。
一、學生對小說課文學習參與度較低的原因分析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調查以及教師之間的研討,我們發(fā)現(xiàn)造成學生在小說課文學習上參與度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這些:
1.初中生雖然喜歡看小說,但吸引他們的是小說生動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因此他們在看課文時有選擇性地進行情節(jié)閱讀,并沒有對課文整體全面的把握,甚至對語言也只是浮光掠影的接觸而已。
2.由于小說的篇幅較長,涉及的人物關系和情節(jié)內(nèi)容較為復雜,而現(xiàn)在的初中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又普遍偏快,許多時候教師不能在課堂上安排學生仔細品讀課文,于是課上只能是教師強拉硬拽著學生開展文本解讀,但這種解讀往往缺少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因而無法消除學生與作品的隔膜,學生對閱讀文本也就產(chǎn)生不了興趣。
3.教師在指導小說閱讀教學的課堂設計上,往往結合小說三要素,對文章的典型情節(jié)、典型人物、典型環(huán)境進行逐一割裂分析,從而在教學中出現(xiàn)教學內(nèi)容面面俱到但無重點化、教學設計僵化、教學成效反文學化的現(xiàn)象,節(jié)節(jié)如此、課課一樣的教學設計也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根據(jù)小說教學的現(xiàn)狀,教師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小說閱讀教學中不僅要“登堂”,更要“入室”;不僅要讓學生喜歡“看”小說中“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更要引導學生在對小說課文內(nèi)容的尋尋覓覓中學會“看”門道,在“吹盡狂沙”后收獲“金子”。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小說閱讀教學探究的話題時,必須充分考慮小說文本和學生生活經(jīng)歷、情感體驗的特點,選擇好小說閱讀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小說的美是學生自己品出來的,而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師要抓住不同小說的不同特點,去引導學生反復揣摩品味語言,讓學生自己看到小說情節(jié)的波瀾。在語言的表達交流中去構想鮮明的形象,體驗獨特的情感。
二、細節(jié)入手 把握全局——初中階段小說教學設計有效性的實踐
筆者結合教學設計的實踐,通過在小說閱讀教學有效性設計上的比照教學,梳理出了“細節(jié)入手 把握全局”的教學設計方法,發(fā)現(xiàn)在對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部分中國古典及現(xiàn)代小說的教學上,可以起到泛化、深化的效果。
細節(jié)是小說情節(jié)的最小單位,是小說作品中對人物的性格、肖像、語言、行動,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周圍環(huán)境和自然風景的具體描寫。逼真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增強小說的生動性和真實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題的表達。細節(jié),包含著作者心思與心智的,能給讀者以暗示意義,但又需要讀者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來審視文本才能捕捉到尋常言語。
所謂的“細節(jié)入手”,就是從較長篇幅的課文內(nèi)容中發(fā)掘出可以引領學生探究文意、人物的一兩個語句展開教學設計,這一兩個句子要求能夠觸發(fā)學生的思維、具有探究文意的深度和廣度的特質,由此深及全文中心和主題的探究和把握。
所謂的“把握全局”就是教師圍繞小說中的關鍵細節(jié),引導學生體會小說作者暗含的信息,并以此為契機牽動全文,引導學生搜索品讀文中與此相關的其他內(nèi)容,從而盤活整個小說教學,把細節(jié)作為整體小說教學的切入點,以細節(jié)為載體,通過細節(jié)“前后關聯(lián)”,將整節(jié)小說教學課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有分有合,使教學活動靈活地統(tǒng)一在一起。這種突出細節(jié)兼顧其他部分、由細節(jié)帶動整篇小說的教學方法,豐富了細節(jié)的內(nèi)容,深化了學生的感受,使小說閱讀教學活動變得多姿多彩。
具體在小說實際教學中,筆者歸納出以下不同作用的細節(jié)類型,分別是:還原細節(jié),理解情節(jié)發(fā)展;梳理細節(jié),理清課文脈絡;比較細節(jié),凸顯人物性格;提煉細節(jié),深化主題認識;多元解讀細節(jié),拓展課文深度。下文結合實際教學案例進行陳述:
(一)還原細節(jié),理解情節(jié)發(fā)展
【案例一】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社戲》設計思路:
文章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思考:
1.那夜“我”吃到了什么豆?吃豆過程留給你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那夜的戲都演了什么內(nèi)容?那戲在“我”、在你看來好看嗎?
3.這樣的豆、這樣的戲,作者為什么說“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第一問:重點分析阿發(fā)的表現(xiàn),并追問:小伙伴中只有阿發(fā)是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嗎?其他人呢?
第二問:找出對不好看的戲的描寫,分析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的內(nèi)容及作用。
第三問:引導分析說“戲好、豆好”的原因——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和親密的情感(包括小伙伴及外婆和六一公公)、看戲的環(huán)境(包括“我”在“樂土”平橋村里的自由、快樂的生活和看戲路上欣賞到的風景)以及對童年生活的懷戀。他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戲的過程中和小伙伴們結下的真摯的友誼,感受到的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優(yōu)美的風光,還有就是自由的空氣。
《社戲》一文在課本中占了11頁的篇幅長度,如果按照小說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文章所記述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及背景逐一分析,文章的分析可能會比較割裂分散,對于學生而言也很難激發(fā)他們深入探究課文的欲望?,F(xiàn)在以“好豆”和“好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文中搜尋所吃之豆、所看之戲的情節(jié),去分析感受“好豆、好戲”“好”在哪里,孫紹振先生在《名作細讀》中認為一定要把作者所寫的還原成生活,這樣你才會發(fā)現(xiàn)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好在哪里。這樣將細節(jié)還原到課文中,學生可以從課文中找到許多他們可以用來參與課堂討論的語句,分析也就可以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得以透徹進行。
(二)梳理細節(jié),理清課文脈絡
【案例二】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智取生辰綱》設計思路:
1.楊志和誰押送金銀擔?吳用和誰在何時何地智取生辰綱?
2.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的“智”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楊志失陷生辰綱從而最終被逼上梁山,是否是因為他不智呢?
梳理課文明暗線(見板書),明確構思的精巧:文章描寫了兩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兩組性格鮮明的人物,且善于從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的性格,顯示了本文構思的精巧。
本文課題為“智取生辰綱”,原回目為“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里面出現(xiàn)的人物眾多,情節(jié)也較為復雜,要想在短時間內(nèi)理清課文脈絡有一定難度,教學設計主要結合課文題目中的“智”展開:誰智取生辰綱?智取的具體表現(xiàn)有哪些?并圍繞情節(jié)、人物作比較分析:楊志失掉生辰綱是否是因為不智?由此引導學生迅速理清課文脈絡,對人物的形象特征、人物關系做了具體分析,學生也確實能夠結合課文進行深入有效的分析。
(三)比較細節(jié),凸顯人物性格
【案例三】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范進中舉》設計思路:
圍繞“好”字分析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
1.范進得知自己中舉后,兩次瘋笑到:“噫!好了!我中了!”結合文章內(nèi)容思考一下,范進大嚷“好了”,中舉之后的他哪些方面變“好了”?
(1)周圍人對范進的態(tài)度變好了:
結合動作描寫分析胡屠戶,尤其注意語言和動作描寫——前倨后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尖酸刻薄、貪財虛偽、迷信無知的市儈。
張鄉(xiāng)紳:張靜齋是城中望族,之前與范進素不相識,為什么會來拜會范進,而且還又送銀又送房?→目的是結交新貴,結黨營私。可見其虛偽、勢利、奸猾。
除了這兩個特寫式人物,變化的還有鄰居群像:眾鄰居在范進中舉前后態(tài)度、行為上有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可見當時社會的趨炎附勢、世態(tài)炎涼。
(2)范進的經(jīng)濟狀況變好了:張舉人送來了銀兩、鄰居們有送米送糧送雞鴨的,后來張舉人還送了房子。
(3)范進的社會地位變高了:人們稱他為“貴人”“老爺”,張鄉(xiāng)紳稱他為“世先生”“世弟兄”。
2.除此,還有哪些方面變化了呢?比如范進自己有沒有變化?在這樣的變化中,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個范進?熱衷功名、性格懦弱、圓滑世故。
3.那么,引起這一切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范進中舉前后狀況的變化,反映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命運的主宰,以及在這種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勢利關系和世態(tài)的炎涼。
綜合分析:范進中舉是一出喜劇還是悲???
——從表面上,是范進苦盡甘來、數(shù)十年寒窗終修成正果的喜??;深層是讀書人受盡科舉制度迫害并為此扭曲人格的個人悲劇和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勢利的社會悲劇。
本課教學以范進中舉大叫“好了”為主問題切入,抓住人物富有典型性的語言動作細節(jié)著力帶動學生進入文本閱讀,思考范進中舉之后哪些方面變好了。以“變”和“好”兩字為落腳點,把前后情節(jié)(中舉前、中舉時、中舉后)貫穿起來,凸顯了人物性格,這樣既渾然一體,又突出重點,主次分明,很快就把學生帶入了文本。在親近文本的過程中,學生都有自己獨到的發(fā)現(xiàn),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而相互的交流也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如果說,過去教師是把知識和結論教給學生,那么這堂課則是把找到問題答案的材料和機會給了學生。
(四)提煉細節(jié),深化主題認識
【案例四】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故鄉(xiāng)》設計思路:
圍繞“變”分析故鄉(xiāng)的人物和景物在二十余年間的變化。
1.本文比較長,但課文的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較短,“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薄鞍?!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這到底是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如果用一個字來表達此次故鄉(xiāng)之行留給“我”的印象,可以用一個什么字?
2.故鄉(xiāng)二十年間發(fā)生的“變”具體體現(xiàn)在哪幾方面?重點分析故鄉(xiāng)的景物變化和人物變化:
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神異的圖畫、色彩鮮麗明快
眼前的故鄉(xiāng):蕭索的荒村、氣氛沉寂荒涼
3.分析故鄉(xiāng)的人物變化:分析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變化的是否僅僅是這兩個人?結合課文,你覺得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4.分析作者對故鄉(xiāng)、對故鄉(xiāng)的人和景的情感:
對于這樣一個走向破敗、走向荒寂的故鄉(xiāng),作者說:“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彼伎迹?/p>
1.中國人有著極強烈的鄉(xiāng)土情結,作者為什么不留戀自己的故鄉(xiāng)?
2.作者對漸行漸遠的“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真的無所留戀嗎?是否還有留戀的人和景?——分析水生和宏兒一如當年閏土和“我”的親密關系,以及最后一段“我”對故鄉(xiāng)的未來的展望和向往。同時結合理解最后三段中的重點語句的含義。
小結:作者在文中呈現(xiàn)了三種狀態(tài)下的故鄉(xiāng)——回憶中,現(xiàn)實中,想象中。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再次出現(xiàn)表明“我”對希望的實現(xiàn)、新生活的到來充滿了堅定的信心。
本文的篇幅長達14頁,如何讓學生能很快進入文本?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課文的兩句話進行教學設計:一是“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二是“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通過第一句話主要分析人物在二十年間的變化以及變化原因,通過第二句話主要分析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情感及希望,文章的主題把握在對兩句話的深度品讀分析中得以實現(xiàn),學生的注意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吸引,從而將課文的主題從一個人的個人感受與遭遇升華到一個社會一個年代的縮影。
(五)多元解讀細節(jié),拓展課文深度
【案例五】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楊修之死》設計思路:
1.楊修之死所為何事?——因雞肋事件,被認定為動搖軍心,因而被斬。
2.文章最后說:“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師”,曹操后悔殺楊修嗎?何以見得?從課文中找出總括性的一句話進行回答。
——課文第四節(jié)第一句:“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shù)犯曹操之忌?!?/p>
3.既為“數(shù)犯曹操之忌”,我們來分析一下“數(shù)”的具體體現(xiàn):共有哪些事件所以稱之為“數(shù)”?請各用不超過六個字的短語進行概括。
4.“數(shù)犯曹操之忌”,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楊修犯了曹操之忌?
5.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楊修怎樣的性格特征?
6.這些楊修參與的事件犯了曹操的什么忌?由此可見,曹操是怎樣的性格特征?(結合課后練習二)
7.關于楊修的死因,歷史上有很多爭議。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歸過于楊修自己,還有人認為另有他因,你能否結合課文客觀地表達你的觀點呢?
——(1)楊修恃才放曠,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于不顧。(2)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3)楊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人的斗爭中,在曹丕已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為這場斗爭的犧牲品。
本文的篇幅不長,但是里面涉及楊修和曹操糾葛的小故事有多個,如何理清故事內(nèi)容,如何分析人物關系,進而理解簡單事件背后的復雜社會因素,這對于語文教學有一定難度。設計中抓住“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shù)犯曹操之忌”一句進行,從“數(shù)犯”的具體表現(xiàn)的分析、犯忌的體現(xiàn)、犯曹操之忌等的分析,引導學生對人物、事件進行了分析把握。搜集相關作家作品的評論研究資料,抓住一系列細節(jié),深入理解探究作者對楊修之死的態(tài)度以及背后所折射出來的社會現(xiàn)實,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楊修之死。
三、在“細節(jié)入手 把握全局”的教學設計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1.在小說教學中還是需要講究“慢的藝術”,“慢”主要指放慢教學節(jié)奏。在小說教學中,教師不要吝嗇于學生在課堂上賞讀小說的時間投入,在進入一篇小說時不要過于相信學生在預習時對課文內(nèi)容的把握,而要留出讓學生在課堂上聽錄音或接力朗讀的時間。同時,除了必要的背景介紹外,教師不要在學生聽讀課文時羅列一系列問題,過于主動地作評論和提示,使學生陷入一種負擔或先入為主的僵化之中,而應該讓學生在平心靜氣中真正地進入課文。同時,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要盡量引導學生“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從而讓學生在欣賞小說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教師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課堂時間的受限為由,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2.關于小說課文中“細節(jié)”的發(fā)現(xiàn),可以是教師,但更多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去找。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也就是教師要將課堂留給學生。
3.在結合“細節(jié)”進行分析時,不能忽略對語言文字的咀嚼、品讀,因為文學作品的經(jīng)典性常常離不開一些或極具表現(xiàn)力或極具雋永含義的語言,語言品味對學生提升語感、提升文學感悟力的作用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每一個中學語文教師的最大責任莫過于在有限的課時里引領學生一起欣賞文學,進而領略與完善人生。小說閱讀,似乎人人一看就懂,但對涉世不深的初中生來說,真正把握小說主旨尚有一定的難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鉆研教材,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乃至高效。
參考文獻:
[1]陸廣新.初中小說閱讀教學方法探微[J].中學語文教學,2012.
[2]朱儉.淺談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設計[J].學周刊,2011(5).
[3]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彭華生.語文教學思維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