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春
摘 要:小學三年級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重要的一個階段,它在整個小學教育中起著重要的轉折作用。由一、二年級數學的簡單,轉入三年級數學的相對復雜,對于學生來說可能不易接受,然而它又是學生從低年級數學跨向高年級數學的一個橋梁,因此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追尋正確的教育策略即有待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鼓勵;溫故知新;審題;測試
一、要給孩子信心,鼓勵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育中,很多老師采取批評式的思想教導學生,然
而這種教學思想給學生內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和排斥,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我們應該做的是給予孩子信心,讓學生認為自己是有能力學好數學的,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當學生在課堂上或考試中表現良好或有進步時,不要吝嗇對他們言語的贊美,當他們內心受到肯定時,思想上就會逐漸親近數學,樂于學習數學,對于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
二、善于運用生活情境建立數學模型
數學整體來說是相對抽象化的,而且小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力較低,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只是單純地針對課本學習,整個數學學習過程就會顯得很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降低。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運用生活情境教導學生,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學會結合生活情境解決數學問題,那么數學的學習就會變得簡單、有趣了,學生學起來也會更加有激情和活力。例如,在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中,我會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情境:一只螞蟻從圖形一邊的一點沿著邊走一周再回到原點所走的路程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由此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創(chuàng)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和提問
意識
大多數人認為教學是單向的,只是老師向學生傳道解惑的過程,老師是學生的掌控者。其實不然,教學應該是雙向的,學生與老師在整個學習過程應該是平等、民主的合作關系,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反饋老師,這是師生的一種互動。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創(chuàng)造一種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使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可以放心交流,大膽提問,這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是主動學習的,他們是被信任和尊重的,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提高提問能力,滿足了學生的發(fā)表欲和表現欲,這對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會有很大幫助。
四、溫故知新,課上前5分鐘提問上節(jié)課和本節(jié)課內容
我們在論語中學過一句話“溫故而知新”,這句話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溫習舊的知識,學習新的知識,這樣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也能讓學生了解自己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通過課前5分鐘的提問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主動溫習學過的知識,而且也能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鋪墊,促使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五、定期小測,發(fā)現學生知識漏點
測試是老師對學生在一個時間段中學習成果的檢驗。學完一個章節(jié),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吸收情況,只靠提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張試卷,學生反映在試卷上的成績就是他們的掌握情況。定期地進行小測,我們才能利用試卷分析他們知識上的漏洞,才能有針對性地對知識進行講解,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每個孩子制定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計劃,這樣循序漸進的積累才會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六、培養(yǎng)學生審題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學生上課聽懂了,可是一做題就錯,除了對知識的掌握不太牢固外,審題不清也是一個原因,而造成審題不清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急于求成、想快點答題、下筆太快,或者題太長、沒有耐心、沒有認識到這個題考查的是什么,問的是什么,審題都不清,自然正確率就會低了,因此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審題的好習慣是至關重要的。讀題時,可以讓學生在紙上先寫出問題是什么,求什么,考查知識點是什么,再寫出已知條件,根據知識點寫出已知條件與問題的聯系,從而寫出正確的答題方案,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也會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這六種策略是我的教學思想,這六種思想在我的教學生涯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和影響。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和學習興趣一直是我所追尋的,三年級這個由低年級數學到高年級數學的橋梁學生能否順利跨過在于我們這些教師的把握,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因此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就顯而易見
了。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學策略,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方式,對學生多投入時間和精力,那么提高三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便不再是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