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坤琴
摘要:古典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源遠流長。古典詩歌含義的雋永,意境的優(yōu)美,讓人悠然心會,嘆為觀止。無數(shù)詩人通過具體、生動、典型的藝術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首描繪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風尚及歷史發(fā)展趨勢的無比珍貴的"史詩"。只要我們能夠恰到好處地應用,會取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妙用;古典詩詞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05-01
古詩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朵奇葩,內容短小精悍,語言優(yōu)美,風格多樣,古人用詩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用詩歌詠王朝的興替、世事的變遷。"詩言志、歌言詠",文史互通,詩史相融一直是人們的共識,詩歌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為歷史學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果在歷史教學中,恰當?shù)匾胍恍┓从衬骋粫r期歷史變遷的詩詞歌賦,充分挖掘詩詞歌賦的史學價值,可以充實歷史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歷史教材的理解,也可以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激發(fā)學生學史興趣,活躍歷史課堂,真正體現(xiàn)愉快教學,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平時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妙用古典詩詞進行教學呢?本文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際淺談幾點認識與各位同仁共享。
1.古典詩詞對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文史不分家"之說。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高度凝練、富于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的文學語言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來抒發(fā)思想情感,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歷史是對過去人類活動和社會生活的記載,所以詩歌也是人們歷史活動的記錄。詩詞與歷史之間的聯(lián)系密不可分。詩詞離不開歷史,詩詞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是歷史賦予詩詞以生命,給予詩詞以素材,激發(fā)詩人靈感,沒有歷史就沒有詩詞;歷史也離不開詩詞,詩詞總是以各種形式訴說著歷史,影響著歷史,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由此可見,詩史相通為中學歷史教學提供了可能。又因為詩詞自身的特點,使得詩詞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究詩詞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讓詩詞走進歷史教學的課堂,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使歷史知識的講述更加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對疑難問題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完成歷史教學的各種教育目標。將古典詩詞引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已成為新時期歷史教學的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
2.探索古典詩詞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
"詩言志、歌言詠",文史互通,詩史相融。古典詩詞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色和現(xiàn)實生活,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詩詞歌賦的作用不可忽視,它能使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變的有活力,使學生與教師真正體現(xiàn)愉快教學,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1 導言運用,激發(fā)學習興趣。一節(jié)新課,精彩的導入非常重要。充分利用好古詩詞文化,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還可以使歷史課堂富有文學氣息。如在"唐朝衰落"的教學時,出示《過華清言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讓學生通過該詩詞的學習理解,解釋詩中句子的含義,找出諷刺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當學生提到唐玄宗和楊貴妃時,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唐玄宗時"開元盛世"的狀況,設置問題:"唐玄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局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唐玄宗后期由于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沉溺于花天酒色之中,這是唐朝后期政治腐敗的表現(xiàn)之一。由此自然引導學生去了解唐朝的腐敗的原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
2.2 運用詩詞強化基礎知識。在歷史教學中,適當運用詩詞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如講長征艱難時,可以運用毛澤東的《七律o長征》這首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詩中給我們展示了紅軍長征途中,所經過的大山、大江、大河。如此艱難險阻,紅軍為什么能夠戰(zhàn)勝它,這是因為紅軍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
詩如畫,詩如鏡。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詩言史,史含詩",文史結合歷來是中國學術的傳統(tǒng)。詩詞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而且比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有的詩詞甚至概括了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總結了歷史規(guī)律。因此,現(xiàn)今保存下來的許多詩詞對學習和研究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類作品作為重要的文獻資料在歷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從這個角度看,詩詞作品可以作為說明歷史問題的補充材料。把詩歌引入歷史課堂,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非常有益,也有利于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思考審視歷史。如在上《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大潮》時,可先讓學生看視頻朗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通過朗讀學生體會到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教學實踐證明,將詩歌引入歷史課堂,實現(xiàn)文史結合,既可以增加歷史課堂的美感,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強化歷史知識的學習。
2.3 小結運用,深化理解知識。課堂結語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結尾處理的優(yōu)劣,同樣對整節(jié)課的成敗有著直接的影響??茖W而成功的課堂結語,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概括梳理、提煉升華和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能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延伸拓展,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小結要形式多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這一方面,詩詞也有著獨特的功效。例如在教授第4課"夏商西周的更迭"(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這一課時,在課堂的結尾運用《三字經》中的夏商西周這一部分"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記住這一歷史知識,又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必須要根據教學內容、時間等適時適地地選擇適宜的古詩詞進行滲透才能達到想要的教學目的和效果。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古典詩詞有優(yōu)點,同時也有不足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因此,教師在運用古典詩詞時應注意揚長避短,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特點,形成獨特的教學方式,使古典詩詞更好地為中學歷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