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尾娘
【摘要】本論闡述了閱讀的涵義和作用。根據(jù)同學們在閱讀時存在的問題和長期教學的經(jīng)驗總結出在閱讀時應根據(jù)閱讀材料的不同特點、由淺入深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和運用教材。
【關鍵詞】引導 閱讀 練習
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測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那么,什么是閱讀呢?閱讀理解的過程是對語言的認知過程,是頭腦經(jīng)過對信息的加工,整合,并從中獲取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閱讀材料可以是名人軼事,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寓言小品、新聞報道、史地常識、科普文章等。閱讀過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閱讀欣賞。擴大輸入,這類閱讀以讀為主,再配以少量的練習以檢查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另一種閱讀是針對性地訓練閱讀技巧、閱讀速度。這一活動要求教師選擇適當?shù)拈喿x材料、有目的、有重點地去引導學生,抓主題大意、抓特定的細節(jié)、推測文章的大意,揭示文章結構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深化理解。
閱讀可以訓練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與判斷能力。有助于鞏固和擴大詞匯、豐富語言知識、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理解和運用英語技能的一個基本方法,又是落實交際實踐性的主要途徑。通過課內外的閱讀既可培養(yǎng)學生對獲取知識的能力又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一、在平時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培養(yǎng)興趣,引發(fā)閱讀欲望。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會積極動腦,認真思考,以最簡捷的方法獲取知識。而這種興趣的提高正是閱讀能力提高的源動力。
2.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wǎng)絡,靈活運用所學知識?;A知識是決定閱讀能力高低的關健。心理學家認為只有把知識形成結構之后才易于提取。布魯納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基本結構,只有掌握基本結構才能產(chǎn)生大量遷移,而這種遷移正有利于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平時的知識傳授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樹,使知識網(wǎng)絡化。如學習時態(tài)時將教材中表達概念的知識點做適當調整,按照時間軸將各種時態(tài)串起來,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法的主脈,而這種整體把握也正符合對閱讀的基本要求
3.注意進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使學生具備各方面的素質。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閱讀是能力,是一種接受信息的活動。能直接閱讀英語書刊雜志才能從中獲取必要信息,而且有廣博的知識面又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講授閱讀材料時,精心設計積累有關的學科知識,針對學生的愛好加以擴充,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布置圣誕節(jié)圖片展,了解異國風俗人情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為閱讀做好鋪墊。
二、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受先天遺傳和后天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在學習英語知識、培養(yǎng)技能和能力的認知過程中存在個別差異。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略讀時卻逐字逐句的閱讀。這種逐字逐句的理解的閱讀方式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減緩閱讀速度,而且使整體理解變得更加困難。如:The light goes out.\ He goes out 在這兩個句子中同樣的詞組go out 前者是熄滅的意思,而后者是出去的意思。必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如果只知道go out是外出的意思,就無可避免在導致對整個句子的理解錯誤。
2.過份重視細節(jié),而忽視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往往有這樣的一種情況,一篇文章讀完,讀者能夠講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節(jié),但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讀者傳達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問題,他卻一無所知。
3.忽視了培養(yǎng)根據(jù)上下文線索猜測詞義的能力。有的學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詞或陌生詞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這看來好像很認真很勤奮,其實這是一種“勤奮”的“懶漢”的做法。因為他用手的動作代替了腦的思考。
4.缺乏非視覺信息。在閱讀理解過程中,不但視覺信息起作用,非視覺信息也起作用。所謂視覺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號,而獲得的。非視覺信息則在閱讀過程中起潛在作用的,由大腦所提供的。在非視覺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識,非視覺信息越豐富,閱讀難度越小。
三、在閱讀課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和發(fā)展過程。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一般說來要經(jīng)過四個階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漸進過程。閱讀課教學也應遵循這種規(guī)律。“導”就是為了感知教材,“讀”是為了理解教材,“練”是為了鞏固和運用知識。新教材擺脫了傳統(tǒng)的逐字逐句分析課文,死摳語法的教學模式,我們外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過不斷的摸索和探討,逐步形成了“導(Presentation) →讀(Reading)→練(Practice)”的教學模式。
1. Presentation——感知教材。這是知識的輸入階段.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掌握書本知識,這種知識對學生來說是他人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為了理解和掌握這種知識,學生必須有感性認識作基礎。如果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動,理解書本就比較容易。反之,如果學生沒有必要的感性認識,他們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將生吞活剝,食而不化。為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閱讀前的導入工作,即激活。這些工作可包括:
置情景,提出問題,使學生產(chǎn)生讀的需要,帶著目的去讀。閱讀是對書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如教師在教“My Birthday”時,教師可畫一個插著蠟燭的生日蛋糕,然后提出下列問題:
What is this?
When is your birthday?
What present do you like?
When is Joans birthday?
What presents did she receive from her parents?
以上是熱身活動意義在于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準備狀態(tài),帶著目的和愿望去讀,充滿信心去讀,變被動式閱讀為主動式閱讀,也有助于形成閱讀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2. Reading——理解教材。這同樣是輸入階段。毛澤東同志指出:“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能解決本質問題。”理解教材是一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辯證過程,學生對閱讀對象有了感性認識,給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礎。
3. Practice——鞏固知識與運用知識(Consolidation, Practice)這是輸出階段.學生在理解教材后,為了牢牢記住所學的知識,防止遺忘,需要做多種形式的訓練,使知識在記憶中痕跡得到強化,形成牢固的聯(lián)系,但學生理解掌握了知識并不等于會運用知識,不等于形成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要使學生從理解概念,掌握理論到運用知識于實際,形成技能、技巧,單靠動腦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動口、動手進行實際的練習或操作才能達到。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是在反復練習中,從最初的不會、不準確、不熟練到比較會、比較準確,逐步地發(fā)展和完美善起來的,但為使學生順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僅要注意練習的數(shù)量,而且要提高練習的質量,改進練習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F(xiàn)代教育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要用各種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學”,使學生具備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章兼中.外語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學1982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