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黎
【摘 要】自然資源利用視覺下的主題教育與其它教學方式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在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fā)展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個好的幼兒教學需要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營造適合幼兒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這些要求也正是促使“自然資源利用同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有機結合”教學方式的價值得以充分發(fā)揮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與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進行有機結合為主要內容,進行相應的策略探究。
【關鍵詞】幼兒教學;自然資源;主題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6-0117-02
隨著幼兒教學的改革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幼兒園開始關注和探索具有特色化的課程,開始編制具有多元化、生態(tài)化的教材,為了迎合這種教學上的需求,利用自然資源進行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這種新型教學方式運用,有效地打破了傳統幼兒教學中弊端,并切實地為個性化、生態(tài)化、多樣化的教學提供了必備的條件,真正的促使了高效幼兒教學的實現。
一、主題教育活動的自然資源利用原則的遵循
要想使自然資源與教育活動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并使其順利在幼兒教學中開展,教師進行教學的時候,就必須要遵循相應的教學原則。
1. 整合性原則
自然資源是具有普遍聯系的,即每一個資源與其他的資源都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而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也是具有整體性的,如果將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分割開來,就會使這種發(fā)展變得缺少生命力。在傳統的幼兒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為了教學方便,將教學內容以單一的形式,零碎的進行傳授,這樣的教學操作是極不利于幼兒發(fā)展和學習的。為此,教師就要加強教學的整合性,綜合運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材料等,使主題教學活動以客觀世界的發(fā)展為依據,按照相應的關系將自然資源有機地融入幼兒園教學中。
2. 持續(xù)性原則
每個階段任務的完成都會影響到下一個階段任務的開展,由此可見,在幼兒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需求。具體到幼兒主題教育活動的時候,則要關注幼兒的興趣和個性,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中,引導幼兒進行探索學習,使其學會學習、學會互動交流,并選擇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與自然資源有關的教學內容,為幼兒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 系統性原則
許多研究證明,在自然界中,人、動物、植物等在生態(tài)系統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為了探究和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教師就要關注其內在和外在存在的系統性質。在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中也是如此,即教育者、學習者、環(huán)境等教學要素組成了不斷運動與發(fā)展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實際課堂中,教育者與學習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沒有了學習者,教學者的價值就得不到體現;如果沒有教育者,學習者就沒有獲取知識的途徑和來源,進而失去學習者這一標簽。
4. 多元性原則
自然資源包含的內容有許多,而其在幼兒教學中的利用和呈現則促進了教學內容、形式、目標的多元化,為此,為了更好地幫助幼兒實現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促進自然資源與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良好的結合,教師就要充分的利用這一特性、遵循這一原則。
二、主題教育活動的自然資源利用內容的選擇
自然資源在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中的運用,能有效地增加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教學課程的效率和質量。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利用自然資源與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的有機結合的優(yōu)勢,教師要加強對知識與自然資源共生的關系,加強生態(tài)自然與學科教學的聯系,合理的選擇內容。那么教師應當如何進行主題教育活動中的自然資源利用內容的選擇呢?
首選,關注內容的多元性。雖然說幼兒園中的各類教材是幼兒獲取知識的重要資源,但卻不是唯一的資源,如自然資源就是極具特色的活教材,只要教師大膽地開展、深入地研究,就能發(fā)掘出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人、自然資源與教學應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主題教育活動的內容也應當要建立在幼兒、自然資源的整合基礎之上,包括幼兒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幼兒對主題的學習、幼兒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只有當這些內容都有機的與教學教材融合在一起后,幼兒教學的價值才會得以深入的發(fā)展。
其次,重視內容的延伸性。對幼兒園的主題教育活動而言,要想使其與自然資源進行有機的結合,教師就必須認識到自然資源對這一教學模式的作用——延伸性。例如在開展以“我與自然”為主題的活動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自然,形成愛護自然的良好意識,教師與家長就可以緊緊圍繞這一課題,為幼兒構建具有自然氣息的學習探究氛圍,讓幼兒通過自然資源來認知自然的價值及作用,從而促進其愛護自然的意識的提升以及保護環(huán)境能力的提高,為幼兒今后的長遠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這一活動的價值,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去參觀污水處理廠等,以此來將課堂的知識進行延伸,增加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內容,并使教學的場所進行其應有的延伸,即由幼兒園內的教室延伸到了戶外。
三、主題教育活動的自然資源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良好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是促進教學實現事半功倍的重要途徑。
首先,挖掘幼兒園中的自然資源潛能,創(chuàng)設順利自然的教學環(huán)境。大自然對幼兒來說是既新奇又有趣的,在一定程度上,它為幼兒提供了可以探索的舞臺。我們知道,許多幼兒園為了加強自然與幼兒之間的聯系,常常在園所中種植花草樹木、布置蜿蜒小道,正是這些人造的自然資源,使得幼兒可以實現投入自然的懷抱的體驗夢想,如能夠讓幼兒在一個小斜坡上盡情跑跳翻滾、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體驗“柔軟”的感覺等。當然,這一自然教學環(huán)境帶來的并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觸感以及體驗等,它能讓幼兒在享受陽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隨意的玩耍的同時,學習和認識花草樹木的名稱和特點,并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制作圖文并茂的樹木標志牌,進而促使幼兒實現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審美情趣的增加。
其次,利用自然資源制作玩具,創(chuàng)設趣味生動的教學環(huán)境。好玩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幼兒的工作,可以說,幼兒的各種能力幾乎都是從游戲中獲取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切實地將游戲教學與自然資源相結合,創(chuàng)設出極具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環(huán)境。例如讓幼兒自己用農作物秸稈來編制小東西,以此來鍛煉其動手操作以及想象創(chuàng)造的能力;在進行感知培養(yǎng)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玉米芯、核桃、豆類等,做成小小的腳感知玩具。像這樣,將自然中的資源進行重新組合,不僅可以有效地發(fā)揮自然資源的新效用,使其在新的教學主題活動中體現新價值,同時,教師還能讓幼兒在自己動手制作生態(tài)玩具的趣味學習過程中,實現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操作能力的提升,從而使幼兒愛上自然環(huán)境、愛上學習。
最后,收集各種自然材料,創(chuàng)設特色育人的教學環(huán)境。例如在探索“沉浮”的主題教育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先帶領幼兒去戶外進行自然教材的搜集,像是石頭、木頭、干枯的落葉等,然后再讓幼兒自己動手,試一試哪些放在水中是會沉的?哪些又是會浮起來的?并且要求幼兒幫助那些沉下去的浮起來、使浮起來的沉下去。不難發(fā)現,在這種極具特色的教學環(huán)境中,幼兒都對自然材料等表現出來極大的興趣。
總而言之,使自然資源與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實現有機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它在教學中的實際運用,不僅能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讓幼兒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獲取相關的知識,實現真正的全面發(fā)展。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幼兒主題教育活動中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價值,教師要遵循教學原則、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優(yōu)秀教學環(huán)境,也只有這樣,自然資源利用與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才會實現有機的結合,幼兒教學才會迎來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畢英華.生態(tài)視域下幼兒園繪本教學的審美范型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2] 張青青.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3] 玄兆寅.生態(tài)學視野下幼兒園主題活動建構的個案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4] 張莎莎.“幼兒園主題探究課程”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編輯:趙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