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星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應該重視化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巧設趣味實驗,誘發(fā)探究動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解剖探究過程,注重方法指導;把問題延伸到生活實際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探究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動機;指導方法;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1-0004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高中化學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化學教學不僅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須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誘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不斷地體驗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有效探究能力。
一、巧設趣味實驗,誘發(fā)探究動機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探求事物、發(fā)展思維的巨大動力,是誘發(fā)學生探究動機和主動參與的主要途徑。學生一旦對化學中的某種現象、原理或規(guī)律等產生興趣,就會主動積極地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甚至超越能力極限去認識和探究。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可利用趣味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fā)探究動機。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化學實驗中直觀、有趣的現象是學生學習興趣產生的主要源泉,更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與手段。如在做鋁熱反應的實驗時,筆者用蔗糖(生活中用的)和濃硫酸代替鎂條進行;學習原電池時,采用水果電池作為音樂卡片的電源唱響動聽的樂曲等。每次實驗都會使學生對眼前的現象感到好奇,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豐富多彩的思維,誘導學生自主探索產生現象的原因。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大膽質疑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講,中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主要特點是從“經驗型”逐步上升為“理論型”,抽象思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經常會提出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時也會對教師的教學和課本質疑,這是學生探究心理的表現,我們要非常重視。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探究,允許學生出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回答,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代勞。
如:學習堿金屬這一章內容時,筆者首先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水和二氧化碳可用來滅火是嗎?當時,學生大笑,笑教師這么簡單的問題也不知道。而后筆者做了這樣的實驗:
1. 取1ml乙醚倒在一小團棉花中,使之置于石棉網上,在棉團上放置1-2粒鈉,然后在鈉粒上滴加水。
2. 用一小團棉花包少量的Na2O2,使之置于石棉網上,然后滴加幾滴水。
3. 用一小團棉花包少量的Na2O2,使之置于石棉網上,用口慢慢吹氣。
實驗完成后,學生異常興奮,疑問也很多,有學生問:如果把鈉塊放入手中或口袋中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還有沒有其他物質放入棉花中滴加水或通CO2也著火呢?學生思維開闊、活躍,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
三、解剖探究過程,注重方法指導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解剖探究過程,注重方法指導,使學生學會探究。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就應沿著科學家研究物質的方法進行教學,為學生展現科學的探究過程。
如:學習新教材化學Ⅰ專題3第一單元有關鋁單質的化學性質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鋁是一種較為活潑的金屬,鋁能否置換出銅鹽溶液中的銅?學生的回答非??隙ā6敃r筆者沒有說什么,而是做了一個實驗:無論是將鋁片直接放入硫酸銅溶液或是將鋁片表面氧化膜用砂紙打磨(先用氫氧化鈉溶液,再用蒸餾水清洗)干凈后放入硫酸銅溶液中反應,都很難發(fā)現有銅析出。在硫酸銅溶液中加入稀硫酸酸化也無法使實驗效果有明顯改善。
此時,每個學生都充滿了疑問,提出了不少問題。接著,又做了一個實驗:將無論是否用砂紙打磨的鋁片放入氯化銅溶液中,一會兒就發(fā)現銅迅速析出并可在數分鐘內形成銅樹,效果極好。學生的興趣更加高漲,學生之間的疑團更大了。有許多學生提出:兩種溶液都含有銅離子,不同的是一個溶液有Cl-、另一溶液中有SO42-,難道說是這兩種離子在起作用?有一個小組的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硫酸銅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效果如何?”筆者順勢提出如果將NaCl溶液換成NaBr、NaI溶液又如何?本小組學生帶著問題在課下查閱資料,進行了實驗探究,得到這樣的結論:Cl-、Br- 等是一種催化劑,SO42-是一種阻反應劑,同時從實驗中還得到KI溶液與CuSO4溶液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I2和CuI。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訓練了科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提出針對性且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還要教會學生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至深地探究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良好的探究氛圍中,學生養(yǎng)成了實事求是、認真細致、與人協作等良好的習慣,學生的潛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
四、延伸到生活實際,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多思善想就會發(fā)現很多實際問題需要用化學知識解決。在課堂上,如果學生提出的探究問題沒有時間得到滿意的結果,可以督促學生課后查閱有關資料在課外完成,這樣學生就有比較寬松的時間聯想與發(fā)散。
如:鋁與不同的銅鹽(硫酸銅和氯化銅溶液)反應得到的結果不同的研究;在器皿(玻璃陶瓷、鋁器、鐵器、銅器、竹器等)上刻字的方法研究;學習了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內容后,有幾位學生非常想通過實驗完成空氣中SO2含量及居室中甲醛含量的測定等課題。這樣將探究滲透于實踐中,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習的現實意義,更進行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 高劍南,王祖浩.化學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西省金溪縣第二中學 34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