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強
摘要:
教學是一種受多因素制約的極其復雜的工作,要想抓好這項工作,必須運用相對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法。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洶涌澎湃,教學方法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fā)展,人們思想的不斷開放,師生素質的不斷提高而不斷推陳出新。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素質教育;教學設計
教學是一種受多因素制約的極其復雜的工作,要想抓好這項工作,必須運用相對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法。古今中外,多少教育工作者乃至大教育家都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探討,并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也汲取過許多深刻的教訓,形成了一些由基本教訓活動系列按照特定的規(guī)則組合在一起的具有更高綜合程度的教學活動系列,即“教學方法”。但是,“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總要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指導思想、教師個人能力素質、所教學生身心條件等等因素制約,不同學科,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而現(xiàn)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教學方法更處在改革變化的過程中。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的兩個方面:
一、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這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應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不應是“高分低能”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其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綜合、理解、聯(lián)想、想象等方面的能力,使其不僅具有優(yōu)秀的成績,而且還要具備駕馭生活、挑戰(zhàn)社會的本領。
二、從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轉變到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fā)揮
在教學過程中,徹底打破教師“滿堂灌”的被動局面,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在學生自學努力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在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和諧統(tǒng)一,教學效果也將得到不斷提高。針對初中歷史學科而言,這門學科有其相應的特點:
一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歷史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初中階段只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和拔高;二是本學科不像其它學科,具有很強的循序漸進性,必須掌握前一階段牢固的基礎知識;三是本學科注重形象思維,較少邏輯思維,要求記憶的多;四是本學科多為文字敘述,便于自學,學生只要借助工具書就可以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根據(jù)這些特點,在初中階段歷史教學過程中,可采取“布題、答題、講解、小結”四步教學方法,簡稱“四步法”。
現(xiàn)以《太平天國后期的斗爭》的教學為例,簡述“四步法”教學過程。一是布題上課后,首先導入新課:“太平天國前期轟轟烈烈,曾占領了半個中國,但后來卻失敗了,其失敗原因何在?本課我們將具體學習。”同時板書課題《太平天國后期的斗爭》。接著出示思考題,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圍繞思考題進行思考,并用鉛筆在課文中劃出答案。一、填空: 發(fā)生了()太平天國領導人之間為銳的斗爭,被殺,被處死,被迫離開;太平天國一時出現(xiàn)的危機局面,提拔()等一批將領,穩(wěn)定了的局勢;()年()的湘軍包圍了天京的西大門,在這場會戰(zhàn)中太平軍有多少人壯烈犧牲,被俘就義。二、簡答:列舉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軍隊的事例;列舉1862年春曾國藩指揮的三路軍隊;簡述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二是教師可點名回答問題,同時用彩色粉筆把學生的答案填在“空”中。在回答填空題時,教師可同時進行下一步點評,即把講評適當穿插在答案中。三是教師可針對填空題前兩小題進行講述,并在黑板上板書:領導集團的內部斗爭:生活腐化,脫離群眾;內部分裂,互相殘殺。接著可引導學生對表述上面意思的重點段落進行齊讀,進一步加深印象。當學生回答完兩個列舉題后,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中外反動軍隊的扼殺:華爾的“洋槍隊”、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這時教師可問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學們一般可爭相回答。于是教師完善板書: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領導集團的內部斗爭(內因)[生活腐化,脫離群眾,內部分裂,互相殘殺],中外反動軍隊的扼殺(外因)[華爾的“洋槍隊”、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水到渠成。在教師講述的過程中,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答題進行評價外,對課文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其他內容也要強調指出,以增強課文內容的有機聯(lián)系。四是教師可引導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概括一下本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在必要時教師作總結。此后教師可用一定的時間向學生簡介洪仁玕和他的《資政新篇》,所剩時間要求學生做課后練習題。
可見,上述“布題、答題、講評、小結”四步不是嚴格區(qū)分開來的,而是互相穿插、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互相利用的,關鍵在于教師在授課是如何靈活把握,當好向導。當然,這只是在最普通的場景下的教學設計,如果有條件采用幻燈、錄像、多媒體等方式參與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一種直觀欣賞的氛圍,贏得更良好的效果,那另當別論。
上述的“四步法”自認為有以下一些優(yōu)點:一是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出示什么思考題,正確評價學生答題、補充、講述、強調、提示課文內容,簡潔概括的板書設計,教師課后作小結以及指導學生分析理解、科學記憶等,都必須充分展示教師的指導才能,都是在教師有準備有計劃的情況下實施的。二是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默讀課文,自我思考答題,對答案進行小議,舉手答題,朗讀課文以及概括小結等,均由學生開動腦筋,獨立完成。三是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學生魔都是第一次了解;小議是第二次了解;答題是,其他人旁聽是第三次了解;教師講評是第四次了解;學生朗讀是第五次了解;學生、教師小結是第六次了解;課后練習是第七次了解。在一堂課中,學生對課文進行過如此多的接觸,必然會產生深刻的印象。如果課前學生進行預習,效果更佳。四是提高教學效率。按照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以及課程安排,歷史課一般必須一課時完成一課書的教學,在45分鐘內完成如此大容量的任務,并達到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師泛講所絕不能及的。五是培養(yǎng)了學生用腦用手的良好習慣。任務下達之后,所有同學都在認真思考,準備答題,這給個別懶惰的后勁同學產生了一定的壓力,不得不自己去讀課文,找答案,哪怕當時有些答案未能找準,但也能得到教師的肯定,說明他自己在動腦筋,想問題。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平襄鎮(zhèn)中林學校,甘肅 定西 7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