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艷
摘 ? ?要: 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感受力、領悟力、品評力的有效手段。由于受時間、精力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小學語文教師無法充分有效地開展朗讀訓練指導,而學生和家長對朗讀作業(yè)的重視程度也不高。只有通過學校、教師、家庭三個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關鍵詞: 小學語文 ? ?朗讀 ? ?對策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語文學習現(xiàn)狀
筆者從事高職語文教學十多年。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些高職學生已經接受了十幾年的中小學語文教育,但是連一篇詩文都不能正確地朗讀,或聲音細小,或發(fā)音不正確,或沒有任何朗讀技巧的呈現(xiàn)。在語文學習中,一些學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書寫不端正,不愛深度閱讀,鐘情于快餐閱讀,不喜歡出聲朗讀,沒有掌握朗讀技巧,不會做讀書筆記,批判性思維水平不高,等等。
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是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新課標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在分階段目標中,新課標明確了不同學段在認字、書寫、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方面的具體內容。從中不難看出,《新課標》把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了舉足輕重的位置,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之中,這是符合語文課程要求的。
筆者居住在南京市江寧區(qū),孩子正處在小學三年級學習階段。孩子所就讀的小學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南京市曾多次獲得各項榮譽,有著深厚的辦學積淀和良好的社會聲譽。孩子到目前為止,先后經歷了兩任從教經驗在十五年以上的語文教師。通過對孩子學校所開設的語文課程的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該校對語文閱讀和寫作能力重視程度相當高,學校從宏觀層面設計了一整套科學體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能力。但學校并沒有專門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興趣,培養(yǎng)朗讀的能力。朗讀是引導學生還原語言形象,感受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含的重要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感受力、領悟力、品評力的有效手段。據楊金林研究發(fā)現(xiàn),朗讀與閱讀、作文、智力呈高度相關。楊金林指出兒童朗讀能力的強弱能反映他們閱讀水平的高低,反映語言表現(xiàn)力的強弱,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智商高低。
從筆者孩子所在班級來看,兩位教師都非常重視朗讀,多次強調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希望家長能夠重視朗讀,然而從教師的反饋來看,這種呼吁的效果微乎其微,學生朗讀作業(yè)完成比率很低,朗讀水平很有限。
二、學生朗讀水平低下的原因
造成學生朗讀作業(yè)完成比率低,朗讀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時間因素
教師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檢查和指導朗讀。學生每天1節(jié)語文課,教師能夠指導朗讀的時間很有限,只能對學生的讀音進行糾正,并且由于班級人數(shù)眾多,教師根本無法指導每個學生。每天的晨讀課大約20分鐘,都是采用齊聲朗讀的形式??梢哉f,由于時間因素,一些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根本無法得到具體的指導。長此以往,學生朗讀水平必定有限,無法體會到朗讀能力提高帶來的成就感。
(二)思想因素
1.學生不重視朗讀
筆者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并不把朗讀當做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如果家長不督促,孩子根本就不會自覺朗讀課文,或者只讀一遍,不愿多讀。學生讀或不讀,讀的遍數(shù)多或少,由于教師無法檢查,讀得多的不會受到肯定和獎勵,讀得少的也無法得到批評和懲罰,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把朗讀當做必須完成的作業(yè)認真對待。雖然教師布置了朗讀作業(yè),但由于學生不重視,學生很難通過這項作業(yè)提高朗讀水平。
2.家長沒有給予高度重視。
部分家長由于各種原因,如忙于工作,或者自己沒有朗讀的習慣,抑或自身對朗讀的認知水平低,對孩子的朗讀不會給予高度重視。南匯縣周浦鎮(zhèn)小學李佐華在《學生、家長對朗讀作業(yè)心態(tài)調查》中指出,家長認為“口頭作業(yè)效果不大,對課文學習也沒有多大的帶動促進作用,也很難達到提高口頭交際能力的作用,對一個不愿說話的人來說,即使讀得再多,也改變不了原有的天性。不如讓子女多做些書面作業(yè)和多讀些課外讀物”。離開了家長的配合,孩子更不會主動提高朗讀水平。
(三)方法因素
有些教師自身普通話水平不高,朗讀水平有限,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朗讀方法指導。朗讀不僅僅是讀音正確,還有語氣、語調、節(jié)奏、停連等技巧要求。朗讀技巧非經研究、揣摩、實踐,難以很好地掌握。據田紅、陳樹民調查,南京市玄武區(qū)二、三年級語文教師共183人,其中在師范院校學習期間或工作后接受過一般有關朗讀教學培訓的18人,占9.8%,165人未接受過朗讀教學方面的培訓,占91.2%。
三、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對策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檢索發(fā)現(xiàn),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間,關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研究的文章有2280篇,其中2005年只有28篇,此后呈逐年遞增態(tài)勢,到2015年達482篇。論文數(shù)量的遞增顯示了小學語文界日益重視朗讀教學。許多研究者圍繞朗讀能力與其他語文能力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對策等問題展開研究。馬軍、郝思涵提出,需加強朗讀能力與其他語文能力之間關系的研究,旨在深入揭示朗讀的規(guī)律,了解朗讀在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以往對小學生朗讀能力的評估更多依賴于經驗,缺少科學、客觀、定量的評估方法。孫曉悅提出巧用聲情并茂的范讀,喚起學生朗讀欲望;用多形式朗讀方法,讓學生讀出興趣;營造朗讀氛圍,將“親子閱讀”帶到課堂;真誠獨到的評價,讓學生知己知彼。南京紫東實驗學校的陳旭玲和其他研究組成員經過研究,提出對學生朗讀水平進行測評的對策,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朗讀自身的特征,制訂了學生朗讀水平測評標準,實施效果顯著。
在諸多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從學校層面著手開展的語文朗讀教學研究很有限,更多的是一線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的嘗試和探索。然而,一線語文教師的時間、精力都有限,難以深入、持久、系統(tǒng)地進行朗讀指導。筆者認為可以從學校、教師、家庭等三個層面設計朗讀教學。
(一)學校層面
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而為什么要朗讀?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怎樣評價朗讀能力?新課標并未回答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新課標中的這一目標就無法真正實現(xiàn)。一線教師由于時間、精力、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難以全面系統(tǒng)地解決這些問題。唯有從學校層面推動,通過校級、市級,乃至更高級別的課題討論,集中人力、物力,圍繞這些問題開展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
(二)教師層面
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語文教師首先必須能做到。教師課前備課,也應該包括備朗讀,能夠給學生做朗讀示范,并給予朗讀技巧如語氣、語調、停連、重音等方面的指導。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應減少課堂講解時間,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漢語韻律,在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口、眼協(xié)調能力;布置課后朗讀作業(yè),并加大朗讀的檢查力度,通過獎懲措施幫助學生提高朗讀能力。
(三)家庭層面
培養(yǎng)朗讀習慣,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家長應重視朗讀,注重營造家庭朗讀氛圍,與孩子共同朗讀。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參加朗讀小組,激勵孩子每天堅持朗讀。筆者利用孩子的班級QQ群,創(chuàng)建了一個朗讀小組,以21天為一個時間段,堅持每天為孩子拍攝朗讀視頻并上傳至群,21天后由家長組織小型頒獎儀式。孩子們共同朗讀,互相陪伴,精神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大大激發(fā)了朗讀興趣。一個“21天”結束了,還要接著再來第二個“21天”,第三個“21天”,一直接下去。很多次,不等家長提出拍攝朗讀視頻,孩子已主動提出該朗讀了。朗讀小組的建立不僅增進了孩子們之間的了解,提高了朗讀水平,更培養(yǎng)了堅持朗讀的習慣。家長牽頭組織朗讀小組,有效緩解了教師因為時間、精力不能持續(xù)深入開展朗讀訓練的矛盾。同時因為家長重視朗讀,孩子不再把朗讀看做是可做可不做的家庭作業(yè)。創(chuàng)建朗讀小組,與同伴共同朗讀,拍攝朗讀視頻,增加了朗讀的趣味,讓朗讀變得不再枯燥單調。
四、結語
新課標的前言部分指出,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xiàn)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良好的表達交流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能力之一。學校應從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的角度重視朗讀教學,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為培養(yǎng)表達交流能力打好基礎。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只有通過學校、教師、家庭三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參考文獻:
[1]田紅,陳樹民.課堂朗讀需要正能量——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現(xiàn)狀調查之思考和憂慮[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2014.4.
[2]馬軍,郝思涵.小學生朗讀能力培養(yǎng)的調查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5.5.
[3]孫曉悅.語文教學中的“讀”領風騷——淺談培養(yǎng)小學生朗讀能力的策略[J].學周刊,2013(2).
[4]陳旭玲.學生朗讀能力測評的初步探索——發(fā)揮朗讀教學正能量的實踐研究之十一[J].七彩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