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燕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三個學習方式,其中,自主學習是一朵鮮艷的奇葩,充分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文作者與時俱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效果顯著,值得大家予以關注。
【關鍵詞】巧設懸念;借助想象;以生為本;構建平臺;自主學習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三個學習方式,其中,自主學習是一朵鮮艷的奇葩,充分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正如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學好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教師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真正去調動學生自身的學習潛能。筆者借此平臺,淺談培養(yǎng)初中生參與自主學習語文能力的膚淺體會,以達拋磚引玉之愿景。
一、巧設懸念,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是新課程改革的靚點,我們應該與時俱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笆谌艘詽O”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新觀念,它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宗旨,有利于學生暢所欲言,積極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激活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自主學習能力穩(wěn)步提高。例如,我在引導學生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接近尾聲時,就提出如下問題:①“藤野先生”是這篇范文的標題,但開頭為何寫“清國留學生?”②這些留學生模樣有點不倫不類的,但作者為什么還用“標致”一詞表述?③作者的寫作動機是“棄醫(yī)從文”,卻寫藤野先生這個人物有什么意義?④當藤野先生明白“我”以后不當醫(yī)生時,為什么流露出哀怨之情?⑤“我”在學習過程中“太不用功”,但為何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別關照?全班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熱烈的討論,初步感悟到了作者在作品的精心選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全文主旨呈現(xiàn)等方面都是獨具匠心的。最后,我繼續(xù)提問:如果你也寫自己的老師,那應該如何構思、立意、選擇和組織材料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大部分學生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一步形成了自己對閱讀與寫作之間辯證關系的深層次理解。
二、借助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所選篇目中,大部分作者總是盡量多地留給讀者思維的空間,在不影響形象完整、主旨鮮明的情況下,以模棱兩可的表達留下藝術空白,從而激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進行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教師必須適時抓住這些空白,啟迪學生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拓展情節(jié),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譬如,我在執(zhí)教白居易的《賣炭翁》一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以《賣炭歸來》為題進行續(xù)寫,合理延伸文章情節(jié),篇外求意,從而進一步認識宮市的歹毒和百姓的痛苦。在執(zhí)教陳毅的《梅嶺三章》一課時,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想象開國元勛陳毅元帥創(chuàng)作時的情景,并通過表演課本劇,深刻領會老一輩革命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再如引導學生學習魏學洢的《核舟記》時,就邀請了幾個學生到講臺上模擬蘇、黃、佛印的神態(tài)、動作,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神情與蘇黃不屬”的原因??傊?,我們只有巧妙利用文本的相關內容讓學生進行想象和聯(lián)想,在廣闊的思維星空中翱翔,才能填補出作者留下的思維空間,進一步加深對作品主旨的理解,并弘揚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以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技巧
“以生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務必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技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利用勾畫、圈點、自我批注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通過勾畫、圈點,可以感知作品中的難點、重點,并為師生進一步互動奠定基礎;同時,通過自我批注,能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范文的表達技巧、主題思想和讀后體會,教師在點撥時,學生可以針對性地完善自己的“學習成果”,使自己更深層次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藝術造詣。
(二)按作品的文體特點進行自主學習。不管什么題材,其重難點各不相同。諸如學生學習“散文”主要掌握“形散神不散”這一共同點,所謂“形散”就是素材貌似海闊天空,但作者還是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的,從而體現(xiàn)“神不散”的特點;學生學習“寓言”時主要理解文本的寓意;至于議論文主要學習全文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的方法。
(三)按單元結構布局進行自主學習。目前使用的新教材每一個單元都有學習方法和學習重點的提示,其學習方法和學習重點就分散在該單元的每篇章節(jié)中,學生只有在教師的點撥下,才能牢牢抓住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和難點,順利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四、構建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的閱讀活動既是與文本對話或者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也是自我對話過程中噴發(fā)出的心靈火花。我們務必循循善誘地幫助學生搭建對話的平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并在類比聯(lián)想中出現(xiàn)茅塞頓開的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升華。譬如,我在執(zhí)教魯迅的《背影》一文時,先讓學生品味“我”的幾次“流淚”和作品中“父親”的幾次“背影”的情境,初步體驗到父子情深,許多學生的忐忑不安。此時,我繼續(xù)引導學生按“對著父親的背影,我想說……”的句式,讓他們盡情抒發(fā)心中的情、內心的話,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實,學生與自我對話的過程,也就是學生進行深刻的價值觀、人生觀的自我教育,社會責任感同步提升。
煙無常形,教無定法。但愿奮斗于七尺講臺上的園丁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設計者和導演者,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變成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千方百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