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李梅
【摘 要】語文課程主要是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其綜合素養(yǎng),為學習其他課程奠定基礎。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時積極主動。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及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才是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小學語文 進行反思 主導地位 積累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23
小學語文教學是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應該教授學生熟練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學習我國悠久的文化知識,提高其思想文化修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充分考慮漢語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有目的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并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寫,使其通過大量的訓練來體味語文學習的真諦,熟練掌握語文這一門交流溝通的工具。下面我們就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簡單的探索。
一、放飛思維
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同教師、同學保持良好的互動,增強其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理解能力,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積極進行交流,求同存異。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起引導作用,讓學生自行對問題進行思考,其彼此之間交換各自的看法,對存在不同看法的問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再由教師對問題的難點、要點進行解析,這樣學生就能夠?qū)⒅R點牢牢記住。這種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的教學模式能夠活躍教學氣氛,讓學生在無拘束的教學氛圍下進行思考,使得整個課堂充滿活力。
例如,在講到《司馬光》一文的時候,我問學生:“學習的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學生都說司馬光聰明、勇敢,能夠臨危不亂。但有一個學生就問:“其他小朋友沒有砸缸,會不會是因為年紀太小,搬不起能夠砸破水缸的石頭呢?”這個學生的提問引起了其他學生的熱烈討論,還有學生甚至開始分析其他小孩子是在這個時候被嚇壞了,根本不是撿不起砸缸的石頭。最后,我對學生們討論的結果進行了總結,使學生的思維回到課文上來,對課文有了正確深入的認識。這樣既保證了知識傳授的正確性,又鼓勵了學生積極思考的行為,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我。
二、時常反思課堂
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關注,并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反思,及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從而提高自身教學的能力水平,這既是教師對自己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又是對學生有極強責任心的表現(xiàn)。
首先,對教學中取得的成績進行反思。如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教學案例;課堂上較為經(jīng)常的激烈辯論;學生對問題的精彩回答;教師自身通過對教學總結形成的文字資料;一些教學手段在實際教學中的成功運用等。
其次,對教學中存在的失誤進行反思。如在課堂討論中是否每一名學生都積極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學習活動的安排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獨立自主;是否同學生有良好的溝通,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學生在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過程中有何問題等等。
最后,對學生觀點的反思。不可否認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極為豐富的,正是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使得課堂討論精彩紛呈,但是學生的觀點中不僅有見解獨特的,也有不是那么正確的,學生的回答源于其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是其對課本知識的自我理解的表達,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的引導。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起促進作用,因此教師為了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考慮需要扮演好領路人的角色。
三、發(fā)揮學生的主導地位
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課堂上老師的作用不容忽視,學生雖然在課堂上占據(jù)主導地位,但這是建立在教師有序引導的前提下的。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教師的教學觀念要從“教教材”到“教知識”,充分運用好課本,理解課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把課本作為是知識傳授的載體來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進行培養(yǎng),而不是以往的就課本講課本。教師要在課前積極準備,制作相應的教學道具、課件,并準備教案、導學學案,先使用導學學案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預習,在針對學生預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教案進行修訂,在完成“二次備課”后才進行教學,這樣能夠保證教學的靈活性,能極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其次,把課堂搭建成師生交流的平臺。教師的教學引導對學生的學習是極有幫助的,在其引導下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探索并發(fā)現(xiàn)問題,再通過同教師、同學的交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遇到問題多思考、多提問,使學生培養(yǎng)起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最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中要傳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起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而不是簡單的向?qū)W生教授知識,教師要對教學中以“教”為主的模式予以轉變,轉變?yōu)橐浴耙龑А睘橹鞯慕虒W模式。并且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教學生掌握學習的方式方法,使學生在教學中體現(xiàn)其主體地位。一堂語文課并不是教會學生背誦一首詩,而是要教會學生從根本上理解這一首詩,并在以后能夠根據(jù)所學的方法自行理解學習其他課文,而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注意日常積累
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集細流無以至江?!?,語文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學生的語文知識不是通過一兩堂課就可以學習到的,語文知識的積累是一個從少到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知識由淺入深逐步累積,由量變轉換成質(zhì)變。古語又云“九層之臺,始于壘土”,這些話都是在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語文知識的積累就是每天把所學的知識記牢,把要求背誦的內(nèi)容熟練的背誦,把不硬性要求背誦的內(nèi)容反復誦讀,這樣才能進行知識的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儲備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在每天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安排五到十分鐘來對學生的課文背誦情況進行抽查,并向?qū)W生布置新的背誦內(nèi)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間進行知識的積累。
小學對學生來說是極為關鍵的學習階段,其在這個時期的語文學習不僅是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還將影響其日后的學習生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繼續(xù)努力,在教育教學中要學會時常“回頭看”,看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看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語文,這樣才能達成學生綜合素養(yǎng)從根本上得到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