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 要:當今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而初中美術欣賞課程作為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為此,分析出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是當今美術教師的首要任務。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探究,希望對其他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困難;方法
一、課堂面面觀
筆者教初中美術《垃圾變廢為寶》這一課時,開始備課前就想如何從生活垃圾入手來達到教學目的。后來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喝完的飲料瓶處理不當。于是教師就將這一節(jié)美術欣賞課的主題定為《瓶瓶罐罐大變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課程分為“大家談感受”“一起來制作”“大家比一比”等,號召學生把喝完的飲料瓶收集起來,然后加工改造,設計成可以用來種花的“花瓶”,這樣在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使學生也能通過動手嘗試來提高欣賞水平。但是后續(xù)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上完成的作品,下課后并沒有發(fā)揮其美學功效,很多被孩子或者孩子家長丟到了垃圾箱,這就失去了課堂教育的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缺少延續(xù)性。筆者經(jīng)過反思,發(fā)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也缺乏文化內涵,并沒有讓學生明白這節(jié)美術欣賞課的意義,無法從精神上引起學生的共鳴。
就其發(fā)現(xiàn)的這幾點困難,筆者認為其違背了課堂設置的初衷,沒有將美術欣賞這一理念與教學實踐結合在一起,就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筆者經(jīng)過深入研究,總結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相應困難。
二、問題大診斷
1.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還是把老師布置的“垃圾變廢為寶”任務當成作業(yè),對環(huán)保以及美學的理解都停留在概念上,沒有在生活中付諸實踐。因此其對于參與活動缺乏積極性,并沒有理解其內在的美學內涵。
2.缺乏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家長本身在生活中對于“垃圾變廢為寶”的理解并不深刻。例如,筆者給學生布置任務以后,很多家長為搜集塑料瓶,有時買來礦泉水倒掉,這樣就造成了浪費。而且在課下,孩子把制作的“花瓶”拿到家里后,學生家長并沒有表現(xiàn)出支持與認可,很多就是隨手扔進了垃圾箱,這就失去了教學的價值,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也沒有到位。
3.教師自身缺乏創(chuàng)新性
教師在課程設置的時候缺乏趣味性與創(chuàng)新性。在教學中并沒有去挖掘廢品利用的美學意義,也沒有研究相應的課程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理解課程設置的實際意義。
三、解決的對策
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筆者對于上述發(fā)現(xiàn)的困難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以下對策:
1.讓學生愛起來
“變廢為寶”對于學生而言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教師應該做的是讓課堂有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樂趣,從而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例如,筆者在課堂上設計《我是小小美術家》等課程,給課程的設計賦予故事性,這樣學生參與時就覺得有趣。學生感興趣了,其參與的積極性就增強了。而且筆者還會將學生設計的作品在課堂上展示,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互相欣賞,學生慢慢就會明白變廢為寶的意義,并且會樂于在生活中“變廢為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行為,這樣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2.讓家長來參與
課堂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懂得生活中的道理,因此教學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執(zhí)行,而這就需要家長參與。因此筆者認為在課堂設置時也應注意讓家長參與進來。例如,講課時就會提前告知家長課堂的意義,讓家長注意輔助教學,這對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好處,家長也樂于配合,這樣課堂教學就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在活動中家長也受到了教育,從而使美術欣賞課更有意義。
3.讓教師動起來
課堂現(xiàn)在的主導者仍是教師,因此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課程的設計。如何讓課堂富有文化內涵,如何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增加延續(xù)性是擺在教師面前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加強課程設置的趣味性,使課程更加具有活力與文化內涵。教師還應該在課程設置上考慮其整體性,這樣課程設置才會有條不紊。
例如,筆者在課堂后續(xù)教學中,會給學生講資源短缺,變廢為寶的故事。這樣學生通過故事就會明白變廢為寶的意義,明天在生活中實行變廢為寶能夠美化環(huán)境,這樣他們在生活中就會更富有使命感,也就會更加注重“變廢為寶”。
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美學品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教師應該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使教學發(fā)揮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仁義.初中美術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J].新課程(教師),2010(3).
[2]尤紅偉.利用廢舊材料進行手工制作與學生良好品德培養(yǎng)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