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芳
【摘要】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幾乎是教師一個人獨白,包辦替代了學生的思考權(quán)和話語權(quán),學生沒有主動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體化了。而在“對話式”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間不再是那種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shù)闹骺腕w關系,而是一種精神性對話交往關系,在對話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都處在自由狀態(tài),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縛,充分表達各自的意見,在聽取“他人”的意見時,打破了自己的封閉狀態(tài),進入更加廣闊的領域。
【關鍵詞】語文課堂;價值;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具體的文學對話式教學中,由于文學是個藝術范疇,藝術的價值在于個性,甚至在于它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只有在對作品透徹了解的基礎上,教師才可能在深層意蘊上把握作品,才能夠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作品的意境意蘊。而且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chǎn)生的。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他們的感悟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內(nèi)容形式的精心設計,運用藝術化的語言及其他媒介來引入或者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形象為主的場景,把自己融入作品中的同時,通過形象的情境把學生也帶入作品,從而使師生與作品之間進行平等對話,感悟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的同時,再跳出作品,回看其創(chuàng)作特色,從而達到預定的學習目的。
在學習一首詩詞或一篇小說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讓學生知道有這樣一篇作品,然后可以對它的常識性問題進行一些介紹與闡釋。但對其藝術性的領悟,學生總是存在多多少少的差異,教師不能把自己對作品藝術的把握理解灌輸給學生。從中學生的年齡、生理特征來說,他們思維比較活躍,已經(jīng)能夠?qū)χ車氖挛镉凶约旱莫毺馗形?。教師不能扼殺了這種獨特的感悟,而要啟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探究性能力,領悟作品的藝術精華。
我國當代優(yōu)秀教師魏書生老師,上課時很投入,不僅自己能完全融入作品中,還把學生召喚進來,與文本對話得非常好,無意中又與學生產(chǎn)生情感對話,講到感人之處還不禁潸然淚下,教學收到沁人心脾的效果。請看下面一個教例。有位老師教讀都德《最后一課》的最后一部分時,“當,當,當!”錄音機里突然傳出了沉重、遙遠的鐘聲,學生既怔又詫,全神貫注,寂靜籠罩著課堂片刻。接著,教師深情地朗讀起來……
在這個教例中,教師就是巧妙地創(chuàng)設出情境。一是在朗讀之前運用鐘聲的錄音給學生以警醒,讓學生在鐘聲中振奮起來,領悟到時間到了,最后一堂法語課就要結(jié)束了。然后教師又用深情的語言朗讀,再結(jié)合體態(tài)語言,“哽住了、寫了五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些情境都無意中把學生引入文本,師生與文本產(chǎn)生了對話,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可以說在教學過程中,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和有聲語言,都可以起著傳情達意、溝通心靈的效果。這些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教學中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對學生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對話,滋潤他們的心田。引導他們?nèi)硇牡刈哌M文本,進而涵詠體悟文本。
至于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我們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對文本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上作引導
新課標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要求學生“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教師要讓學生產(chǎn)生這種感受和體驗,就必須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然而眼下有不少對話課,老師對學生感知文本重視不夠,學生對課文還沒什么感覺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對話”了。由于學生沒有對文本的切身感受和體驗,對話變成了游離于文本的討論。這不符合語文教學實際需要,是走向另一個新誤區(qū)。新課標“注重個性化的閱讀”,有意加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對話教學應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把“讀”的任務放在課上。
二、在設置問題和相機點撥上引導
問題是對話的引子和載體,成功的對話必須依托有質(zhì)量的問題。作為對話的組織者,教師的首要職責就是設計出富有價值的問題,進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對話的思維磁場。設計問題時,教師首先應與教材進行細致而深入的對話,再結(jié)合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及學生的實際,形成能積極調(diào)動學生獨立思考、能提供合作契機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對文本閱讀的體驗傳遞給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架設文本與學生生活、情思之間的橋梁,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為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奠定基礎。
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傾聽,及時對對話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歸類,引導學生走出表意,進入本質(zhì)。
當學生遇到障礙,陷入困境時,教師應及時作出針對性的反應和調(diào)整,或點撥,或補充,或再次閱讀,或進一步思考,多層次、多側(cè)面、多形式地運用情境、討論、談話等手段,從知識、技巧和能力等方面有效地提供幫助,開啟思路。
教師預設問題,不能不顧及學生的體驗感受。眼下有的語文課上,老師一下列出多道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就思考題,展開討論和交流。這樣的課,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形式的教師主宰,學生很難自主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即使說了,也往往是對教師想法的猜測。
三、在多元思維和積極評價上作引導
對話的實質(zhì)是通過主體的言說來實現(xiàn)思想的點燃,它不僅要求每一位學生參與發(fā)言,更重要的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建立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是否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要看參與是不是主動積極的,是不是學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學生思維的狀態(tài),不能滿足于學生都在發(fā)言,而要看他們有沒有獨立的思考。因此,教師要在思維上予以引導,引發(fā)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tài)。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