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
摘要:學習地理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各地不同的民風民俗,河流山川。但是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高中學生對地理學習不感興趣,這就給地理教學帶來了困難。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成為了教師們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82-01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都清晰地提出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的確如此,興趣在學習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學生對學習一旦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這種主動學習是發(fā)自內心的需求,不像教師強迫著學習,而自愿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功。即使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他們也不會輕言放棄,而是更加努力地解決問題,興趣就像是學習的助燃劑一樣,始終讓學生保持高昂的情緒對待學習。興趣對學習起著如此重要的影響,所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了廣大教師們的一致追求。
根據(jù)筆者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很多高中學生對學習地理缺乏興趣,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天賦,甚至在學習地理上出現(xiàn)了嚴重的畏難情緒。地理其實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學好地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各地的風俗習慣等,還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但是,面對很多學生不屑一顧的學習態(tài)度,這些就成為了不可能。要想提高高中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效率,就不得不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只有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改變學生對地理的偏見,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
很多學生對地理的認識存在著很大的偏見,這導致其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試想學生都沒有正確認識地理,又何談對學習地理感興趣呢?因此,要想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要糾正他們對地理的錯誤認識,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應試教育理念一直以來就引領著我國的教育走向,深受其影響的師生在教育教學觀念上也多多少少存在著一些認知偏差。比如,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認為重要的科目就是語數(shù)外,像地理這類學科都不重要,因此,在安排教學上語數(shù)外所占的課時很多,而地理一周也就兩到三節(jié)課。不僅如此,很多教師根本不重視地理教學,課堂上不是照本宣科,就是給學生劃劃考試重點,講課沒有激情,毫無活力,教師的這種教學態(tài)度也深深地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讓其認為地理不重要,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主科的學習上。因此,很多學生在上地理課的時候不是心不在焉,就是看小說,或是做其它作業(yè),總之,就是無心學習地理。這種對地理的認知偏見以及不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如果不及時糾正,又怎么可能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呢?因此,教師要改變自身對地理學科的偏見,然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科認知,并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大的影響,只要教師改變了自身對地理的偏見,相信潛移默化中,也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2.在教學中加強地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尤其是在生活中能運用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幫助其能解決問題。之所以很多高中學生對學習地理毫無興趣,就是在于他們認為地理沒有實用價值。地理的確不像語數(shù)外那樣能夠普遍使用,隨時隨地都能體現(xiàn)其學習價值,但是地理也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比如,各個地方的氣候,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山川河流的走勢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學習地理來了解。畢竟我們的精力和經(jīng)歷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實地考察各個地方的風俗民情,而通過書本去了解不失是一個好的辦法。只是學生可能難以將地理與生活相聯(lián)系,對此教師就要幫助學生來建立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教師可以在開展戶外活動的時候,隨時隨地提問學生一些與地理有關的知識,如根據(jù)河流的水流方向,讓學生判斷適宜居住的地方等。總之,在教學中加強地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的實用價值,相信他們就會逐漸對地理學習感興趣了。
3.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高中學生對學習地理不感興趣,還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沒有形成主人翁意識,沒有自主學習的認知,學習就好像是在幫老師學的。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幫助他們樹立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意識到這不是在幫老師學習,而是在給自己學,這樣,才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呢?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授課方式,不能一股腦地把要講的知識都灌輸給學生,而應該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教師在一旁進行引導,當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遇到了困難,或是出現(xiàn)了偏差,教師要幫助他們,直到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這樣做既能有效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幫助他們樹立主人翁的意識,又能鍛煉學生自學的能力。比如,地理老師可以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小組,讓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合作探究,然后,選出每一小組的代表,談談所探究的知識,這時候不管學生的回答怎么樣,教師都要以表揚為主,過多的批評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表揚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4.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們的智力發(fā)展由于受到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對學習的接受能力也是有差異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對全班學生采取一樣的教學方法,恐怕會使一些學生無法獲得相應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表現(xiàn),對他們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發(fā)展要求,這樣不僅能很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與之相對的進步。比如,地理教師可以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三組,分別代表優(yōu)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對優(yōu)等生教師可以要求嚴厲,要求高一些,重點是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對待中等生主要是要求其向優(yōu)等生邁進,對待學困生,則只需要讓他們掌握基本的做題技能和基本的地理知識就行。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避免因統(tǒng)一的教學要求,而使一些學生得不到發(fā)展。
除了做到因材施教,教師還要注意因人而異,所謂的因人而異,即指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智力,而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成熟度是不同的,有些男生的學習成績差,并不僅僅是因為貪玩,而有些教師就把原因僅僅歸咎于貪玩不愛學習,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導致這些學生得不到應該有的發(fā)展。因此,教師不僅要因材施教,還要因人而異。
總之,興趣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一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地理教學就會變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