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佳
摘 要: 本文以合肥濱湖壽春中學九年級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常犯的錯誤類型為語料,從順應理論的視角剖析其出錯原因,并探索如何將順應論應用到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
關鍵詞: 順應論 英語寫作教學 常犯錯誤
一、引言
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他們英語學習的好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初中英語寫作教學往往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教學中存在“蛇尾”現(xiàn)象。寫作往往是閱讀課的附屬部分,教師通常把重點放在學生的閱讀訓練和課文講解上,寫作環(huán)節(jié)通常只是走個過場或布置為課后作業(yè),學生缺少必要的寫作指導和訓練,從而導致學生作文中的詞匯、語法錯誤隨處可見,語篇支離破碎,不夠連貫。本文從順應理論的視角分析初中生在寫作中常出現(xiàn)的錯誤類型,剖析出錯原因,并探索如何將順應論應用到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
二、初中生寫作錯誤類型分析
通過對合肥濱湖壽春中學九年級學生三次寫作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收集、整理、分類和歸納,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寫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錯誤:
(一)語篇結構錯誤
漢語重意合,是發(fā)散的思維模式,漢語的語篇是靠語言內(nèi)部的邏輯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被稱為“形散而神不散”。而英語重形合,是直線式的思維模式,英語語篇的連貫取決于語言形式的各種變化、有序排列及連接詞的使用。
例1: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trees can make air fresh. We must save energy such as saving water,saving electricity.
這個例子說明,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時更多的是注重意合,而忽視了英語是一種重形合的語言。若在原句上添加兩個連接詞“because”和“Whats more,”(即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because trees can make air fresh. Whats more,we must save energy such as saving water and electricity.),修改后的句子就使得語篇銜接更連貫,符合英語的表達。
(二)文化習慣錯誤
中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文化內(nèi)涵、表達方式等方面。如果學生不熟悉英語的表達方式、文化背景,就會寫出漢語式的英語。
例2:He was born on 2000, September 10th.
英語的表達方式與漢語的不同。在描述時間時,英語中一般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來表達,如:He was born on September 10th, 2000. 或者He was born on 10 September, 2000. 而漢語中則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表達,如:他出生在2000年9月10日。
例3:He likes drinking red tea.
中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紅茶”在英語中被譯為“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
(三)詞匯、固定搭配錯誤
由于英語與漢語在詞性、詞匯使用、固定搭配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學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詞匯、固定搭配使用不當?shù)腻e誤。
例4: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we should by bike to school instead of by bus or by car.
上面這個句子屬于詞性使用錯誤,“by bike”是介詞短語,不能充當句子的謂語,應改為: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we should go to school by bike instead of by bus or by car.
(四)句法錯誤
在英語寫作中,很多學生由于沒有掌握語法結構,再加上受到漢語的影響,便會出現(xiàn)句法層面上的錯誤。
例5:Do exercise every day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在英語中動詞原形不能充當句子的主語,所以應將Do exercise 改為Doing exercise。
三、順應論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順應論是由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一種新的語用學理論。它認為語言的使用過程就是語言使用者不斷地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1]。這種選擇能否順利進行,則取決于語言的變異性、協(xié)商性和順應性。其中,順應性是語言的主要特性,是語言使用的核心。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可以根據(jù)當時交際語境的需要不斷地選擇語言手段以達到交際意圖。順應論就是以順應性為基點,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描寫和解釋語言使用現(xiàn)象: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動態(tài)順應和順應過程中的意識凸顯性。
從順應論的視角考查學生英語寫作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寫作過程就是語言使用者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就是要有意識地動態(tài)地順應語境關系、語言結構。
(一)語境關系順應
語境是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生成的,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在寫作中,交際語境的順應就是要求作者順應交際時所處的位置、時間、社會場所、社會交際規(guī)范、文化習慣、交際者的個性、情感、愿望、意圖等因素[2]。語言語境即我們所說的上下文。在寫作中,作者不僅要順應交際語境,還要順應語言語境。
1.交際語境關系順應
根據(jù)順應論,在寫作中,要實現(xiàn)交際語境的順應,作者就必須要順應交際時所處的位置、時間、社會場所、社會交際規(guī)范、文化習慣、交際者的個性、情感、愿望、意圖等因素。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很少開展專門的寫作課,一般都會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和寫作前加強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例如:在學習節(jié)日這個話題時,教師可以介紹一些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陰歷的表達法,以便學生能正確區(qū)分中西方表達的差異。
例6:Spring Festival is on January 1st of the lunar calendar while New Years Day is on January 1st.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模式、表達方式、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教師的介紹和引導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并在英語寫作過程中轉變思維模式,從而避免中式英語,實現(xiàn)語境關系的順應。
2.語言語境關系順應
維索爾倫認為語言語境就是上下文,包括語境銜接、互為語境性和話語序列。針對學生在寫作中忽視篇章銜接的問題,教師應在順應論的指導下,采取合理的寫作方式,如:仿寫、主題式寫作,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語境中感受語篇連貫的重要性。
同時教師應加強寫作策略、技巧的指導,比如:介紹First of all, Besides, Moreover, Whats more, In short等過渡詞的使用。通過這樣的寫作教學,學生可以系統(tǒng)地掌握謀篇布局的方法,寫出順應語境的語篇。
(二)語言結構順應
維索爾倫認為語言結構的順應體現(xiàn)在語言、語碼、風格、話語構建的要素及話語構建的原則等方面。對于英語寫作而言,語言結構的順應是指在寫作的過程中選擇恰當?shù)姆嫌⒄Z表達習慣的語言構建成分,如:詞匯、短語、句型等[3]。
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閱讀,尤其是閱讀英文雜志或報紙,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積累寫作素材。同時,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豐富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
另外,教師必須注重語言基礎知識,采取多種形式擴大學生的詞匯量,使其掌握重點詞匯、短語及句型的用法,夯實基礎。目前,初中英語教材都是按話題編寫的,因此,教師可以按話題線索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話題詞匯、短語及句型。比如:在學習環(huán)境保護這個話題時,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頭腦風暴的形式,探討如何保護環(huán)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歸納環(huán)保詞匯、短語及重要句型。
四、結語
本文基于上述學生寫作錯誤,從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兩個方面探索順應論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從而有效提高初中生英語寫作水平。順應論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詮釋當今的語用學,對于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錢冠連,霍永壽譯.語用學詮釋/(比)維索爾倫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唐曉蓉.順應視角下的二語寫作母語負遷移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4).
[3]張成莉.專業(yè)英語寫作錯誤的順應分析[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