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依拉?阿布都熱西提
【摘要】高二學生數學焦慮直接影響其數學成績,同時數學焦慮程度的不同在數學成績上會有所體現,可以說數學焦慮程度越嚴重,學生的數學成績就越不理想,二者之間為線性關系.本文針對數學焦慮和數學成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緩解數學焦慮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數學焦慮;數學成績;高二學生
一、前 言
焦慮這種情緒狀態(tài)緊張不安并且有一定恐懼情緒在其中,往往是因為個體無法順利實現目標,挫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產生的,也可能是因為增加的內疚感和挫敗感而產生.數學焦慮這種情緒體驗,正是因為個體不能順利地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或是在參加數學考試的時候遇到了困難等,生理方面變得緊張、不安并且畏懼等.學生如果經常遇到數學問題,但是又不能順利將其解決的時候就會有數學焦慮這種消極反應產生,焦慮的時間長了學生就會質疑自己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了,不能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后續(xù)的數學學習,最終完全喪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數學成績,而數學成績的不理想又會使焦慮更加嚴重,陷入一個不良的循環(huán)之中.所以數學教學中對于學生的數學焦慮給予足夠的重視,想辦法進行緩解,才能使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效率更高.高二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是比較大的,而且數學課程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重視他們的數學焦慮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對這一點進行了探究.
二、數學焦慮和數學成績之間的關系
1.數學焦慮與數學成績之間的關系非常顯著,在數學焦慮的四個維度中和數學成績關聯(lián)最大的就是數學考試焦慮;
2.高二數學在數學焦慮方面,性別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可能是因為在傳統(tǒng)觀念中認為男性為理性思維,而女性為感性思維,數學作為理性學科,所以女性的優(yōu)勢不明顯;
3.高二學生的數學焦慮在文理科方面差異顯著,理科生相比起文科生具有更高的數學焦慮程度,可能是因為理科生對數學成績更加重視,在心理上會有更大的學習壓力,而文科生因為數學學習能力相對較差,所以不會對數學成績抱以太高的期望,不太容易產生數學學習的思想負擔,所以理科生更容易有焦慮心理的產生;
4.學生的數學焦慮程度和數學成績之間的關系明顯,同時學生在數學焦慮方面程度越高,數學成績就越不理想,因為人類腦中的信息加工資源不是無限的,如果在其他與任務無關的方面投入太多,就會對學習可利用的資源產生很大干擾.同理,學生焦慮程度高的話,很可能會受到以往成績的影響或是回想起學習中遇到的諸多困難等,難以集中思想進行學習,分散了自身的注意力,自然就會影響學習效果,也就難以取得理想的成績,造成考試成績的一再下滑.
三、緩解學生數學焦慮的對策
1.幫助學生樹立其正確的觀念對待考試
眾所周知,我國教育屬于應試教育,高考的成績決定了學生是否能被心儀的大學所錄取,所以學生對于自己的考試成績是非常重視的,尤其是數學這門學科的成績顯得更為重要.如果學生在數學考試中成績下滑,其數學焦慮很可能會提升不少,所以說考試產生的焦慮是對數學焦慮影響最大的,想要幫助高二學生緩解數學焦慮的情緒,就必須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來面對考試.教師需要做的就是不單純以考試分數作為信息的反饋,考試的主要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檢測,使老師了解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點的具體情況,在學生面前教師不應過分強調考試分數的作用,“為了追求考試的高分而學習”這種想法本來就是錯誤的,應該引導學生用理性的態(tài)度、正確的觀念和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考試.
2.帶領學生從考試中吸取教訓
考試結束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考試情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可以建立一個自我評價表,讓學生對自己掌握數學知識的具體情況有所了解,找出知識學習中存在的漏洞,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彌補.在分析考試結果并找出原因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區(qū)別對待,對于那些嚴重焦慮的學生要盡量從客觀方面尋找原因,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3.多元化地進行評價
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不僅可以使用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還可以從多方面來進行評價.例如以考試成績?yōu)榛A來評價學生掌握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數學課堂觀察來對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進行評價;組織學生完成數學課題報告來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在評價的時候教師需要注意,要將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結果二者結合起來進行評價,將學生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結合起來.高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并不能作為判定他們數學學習的所有依據,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多元化、全方位和動態(tài)性,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緩解學生的數學焦慮.
【參考文獻】
[1]王崢芳,周雅,劉翔平.流暢體驗、內/外動機、數學焦慮及數學成績的路徑分析[J].心理科學,2011(06):1372-1378.
[2]劉琳慧,涂麗莉,寧亞飛.初中生認知風格與數學焦慮、數學成績的相關研究[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3(0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