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學生主體性問題得到教育界普遍關注,許多教師認識到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必須轉變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課程論,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小學語文作為培養(yǎng)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關鍵課程,必須立足于學生主體,實現(xiàn)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學生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63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教育改革突出了終身教育和個性教育的特征,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服務于學生未來的生活與發(fā)展。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充實語文知識儲備,更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從這一教學目標出發(fā),教師的語文教學必須正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和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附庸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素質教育論》對主體性教學的定義是: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不僅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傳遞,還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學習技能、創(chuàng)造性、個性等方面的培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創(chuàng)造學習。主體性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導入、實施、評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學習主人翁意識,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與主動性,給予學生一定的課堂自主權,從而激發(fā)學生在各方面的潛能,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次,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之上的,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中解脫出來,為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創(chuàng)造提供了機會和可能,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刺激學生的內在創(chuàng)造動機,讓學生在擺脫應試教育的基礎上積極主動進行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后,素質教學的根本目標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育中獲得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立個性特征,發(fā)揮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發(fā)展模式。
一、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教師在課堂是處于絕對權威的地位,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堅持以教師為中心,而學生只是教師教學的接受者,處于從屬地位,這也就形成了課堂師生關系的不平等,導致學生對教師缺乏足夠的信任感,對語文學習缺乏熱情與興趣,從而使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面臨學生主體地位喪失、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以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及時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觀念,以此來指導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首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必須摒棄教師主宰課堂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高高在上的影響,在語文課堂上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尊重的師生關系,尊重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敢于提出問題、勇于參與課堂討論,為教師實施主體性教學提供思想基礎與保障。
其次,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必須意識到語文教學是一項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互動活動,并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講授活動,因此,教師如果堅持以前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必然無法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重新調整語文教學模式,適當減少教師的語文知識講授,將更多的時間與機會留給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探索,在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自主權的同時,為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
最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不僅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更要學生樹立學習主人翁意識,在語文課堂上積極配合教師的主體性教學,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處處依賴教師的不良習慣,學生習慣了教師的知識灌輸和學習的死記硬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谶@樣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轉變以往的學習觀念,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上存在許多不足,但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活躍的思維和無盡的潛力,在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對語文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語文教學的積極性。
二、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心理不成熟,呈現(xiàn)出個性鮮明的行為特點,這是教師在進行主體性教學時必須注意的心理特點?;趯W生這樣的心理特征,教師在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時,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為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fā)揮提供可能。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與精力,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在漠視學生不同學習水平的前提下為學生制定了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導致許多學生由于無法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導致學生不愿意在課堂上發(fā)言,更談不上發(fā)揮學習主動性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必須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壓抑學生的潛在才能,為學生樹立語文學習自信心,使學生在主動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發(fā)揮各自不同的語文潛力。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選擇上,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完成符合自身學習水平的語文學習目標,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與自信心,以此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發(fā)揮學生的語文學習主動性。其次,在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分層教學,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發(fā)揮主動性的機會。針對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以基礎的識字組詞為提問內容,激發(fā)學生主動回答的積極性;而針對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難度較大的內容進行提問,來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動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主體性教學勢在必行,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必須自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