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靜
【摘 要】針對農村中學學生閱讀量不足的情況,應立足課內經典文章的精讀細讀,讓學生在推敲酙酌文本字詞的過程中,主動領悟作者的情懷。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增加學生的閱讀面,增加相關延伸閱讀,有條件地購買新課標所要求的書籍,用來增加學生閱讀量,擴大知識面。在進行寫作時,依然是立足現實生活,用最真實的文字寫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用最真的文字溫度去感動自己感動他人。
【關鍵詞】農村中學;課內經典;課外閱讀;初中生閱讀與寫作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的初中學生閱讀能力提出明確的目標,即能夠欣賞文學作品,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寫作能力同時也提出要求,即能夠獨立完成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huán)節(jié),多角度觀察生活,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與獨特體驗。作為教師應該將增加學生的閱讀總量、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較少,特別是我所處學校為鄉(xiāng)村學校,留守學生較多或父母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比較淡漠。課外閱讀總量的貧乏直接導致寫作水平的總體不佳,針對目前的現實狀況,我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立足課內經典文章的精讀細讀,提升學生閱讀質量
農村學生獲取知識、提升水平的載體比較有限,作為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內經典文章,師生通過對文本的仔細研讀,對文本進行深入閱讀及思考,引領學生推敲與領悟重點字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與作用,從而達到學習語言運用、領悟文章主旨的目的。
比如學習經典課文的句式結構,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段中,“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文章的句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在內容上相當于并列但強調后者。第一個“不必說”從菜畦到石井欄再到皂莢樹,由低到高描寫植物,視線上移景多卻不繁亂。第二個“不必說”視線從高到低描寫動物,“肥胖”“輕捷”寫出了動物的可愛,也從整體上勾畫出作者對百草園的印象,充滿無限樂趣。學生在閱讀時精讀細讀,在仔細推敲研讀時理解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進而領悟出作者對童年美好過往懷念的深層含義。此法如得當,學生對于閱讀中產生的浮躁、畏懼心理會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理性思考、自我獨特感悟。
在林海音的小說《竊讀記》中,作者對書店老板的寥寥刻畫值得玩味,沒有一句外貌描寫,在人物塑造上只是通過簡短的語言描寫,完成了人物刻畫。在課堂教學的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根據文本中的關鍵字詞,設置情境讓學生去理解,談出自己的觀點。我提問學生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如何看待書店老板?課文中“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腳跟后面緊跟著的是老板的冷笑”,學生隨即在腦海中浮現了書店老板冷酷勢利的人物形象,可見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閱讀,也是讓學生快速領悟文章主旨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利用多媒體增加課外閱讀量,擴大學生閱讀面、知識面
在學習掌握課內經典篇目的基礎上,應該增加課外閱讀量。鑒于農村中學的實際情況,師生在精讀細讀之下,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課文的相關延伸閱讀,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教師在講授完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之后,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楊志賣刀》的閱讀內容,通過相關閱讀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楊志乃將門之后,而后逼上梁山的相關內容。教師對課文進行相關的拓展延伸,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其日后主動去閱讀《水滸傳》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教師也可在多媒體相關鏈接時推薦一些好的書籍,適當引導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從中得到一些關于人生、社會的啟示,從而實現語文新課標的教學意義。
三、關注身旁人、事、物,寫最真文章
由于農村學生寫作素材的缺乏,旁征博引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根據實際情況,引領學生注重自我感受力,立足生活,關注身旁人、事、物,爭取寫出最真最美的文章。因為天下文章,唯真感人。在日常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寫每周一事一感,記錄生活中最真實的點滴,哪怕開始詞句不佳,只要真實便可,有感悟便可。通過認真觀察身旁的人、事、物,漸漸有了自己的思考,產生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字。比如有一女生因一次考試成績不佳,心情沉郁悲傷,通過偶然觀察雨中小草領悟到人須堅強百折而不撓的人生道理?!澳鞘且恢瓴?,或許是風把種子刮到了這里,種子便在墻縫中扎根活了下來??此抢w弱的身軀在暴雨中一次一次地倒伏著。雨珠打在它身上,它微微顫了一下;雨珠打在它身上,它弱小的身軀倒伏著貼在了地面上;雨珠打在它已經倒伏了的身軀上,可它并沒有就此一蹶不振,并沒有就這樣被打敗,它又重新站了起來。一次次被雨水擊倒,可它還是一次次重新站了起來??粗?,我思緒萬千……”。學生通過長期的觀察與積累,以小見大,通過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寫出了內心最真最具信服力的文字。
另外通過引領學生摘抄積累,學習文章中較為明顯的寫作特點,模仿寫作,收效明顯。準備摘抄本來記錄課文中的好詞好句,試卷或習題的選文佳句也一并摘抄,日積月累便有寫作的素材。每周必寫的周記用來記錄一周所發(fā)生的事件及感受,讓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真實記錄,積累屬于自己的第一手素材,真實而難以忘記。
總之,在農村中學如果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較城市地區(qū)有一定的差距。除了經濟能力的因素之外,我想更多的是主觀意識上對閱讀與寫作的不重視。在此情形之下,我總結多年農村教學經驗,認為立足課內經典文章的精讀細讀,讓學生在推敲酙酌文本字詞的過程中,主動領悟作者的情懷,進而自我獨特的體會。在立足文本的同時,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增加學生的閱讀面,比如運用多媒體增加相關延伸閱讀,有條件地購買新課標所要求的書籍,用來增加學生閱讀量,擴大知識面。在進行寫作時,依然是立足現實生活,用最真實的文字寫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用最真的文字溫度去感動自己感動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