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峰
摘 要: 大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突出民族院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特殊規(guī)律,顯得尤為重要。作者結合工作實際,以北方民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個案具體分析、探索民族院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特色,樹立大學生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工作理念,推行一體化的工作機制,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 民族院校 大學生黨建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體化
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和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1](1986:780)。習近平在北京高校調研時強調,高校黨建要繼續(xù)堅持和貫徹好正確指導原則[2]。習近平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結合。目前學術界對高校黨建工作的研究多集中在責任心、使命感和綜合素質提高的意義等方面,缺乏把黨建與思政工作整合總體的探討和具體實踐[3]。筆者將結合工作實際,以北方民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個案作具體分析。
為貫徹落實北方民族大學第一次黨代會精神,推動“十三五”發(fā)展,加快建設寧夏第一、委屬一流、全國靠前的材料學院,要求學院黨委站在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學院大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大學生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工作理念,建立合作與互動的工作關系,將工作豐富成一個合作、理解、公平、規(guī)范、溫暖的心理交融過程,全面提高學院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水平。
當前,大學生黨建工作隱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具體說就是“三個一體化不高”:一是大學生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程度還不高,“分出你我”的現象仍然存在,原因在于大學生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實際配合不理想、隊伍建設不統籌、職責任務不明確等;二是教學工作與育人工作一體化的程度還不高,“兩張皮”的現象沒能解決,原因在于育人目標指向不集中、教育管理力量不整合、育人工作舉措不精當等;三是工作開展與學生需求一體化的程度還不高,“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還未減少,原因在于工作開展重任務不重需求、重安排不重互動、重制度不重效果等。
怎樣加強和改進學院大學生黨建工作?需要探索民族院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特色。這個特色是什么?就是在實際工作中樹立大學生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工作理念,推行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具體說,就是建好四個載體:大學生黨建工作是龍頭,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礎。龍頭和基礎之間有完善人格和專業(yè)提升兩翼,兩翼一虛一實助推黨建龍頭,夯實思政基礎。把建好四個載體結合解決學生實際困難一道去做,既講道理又辦實事,在為學生辦實事、辦好事的過程中凝聚和教育學生[4]。
一、堅持“問題導向”,在大學生黨建工作上出新措施。
(一)探索我院大學生黨建工作特色?!盀檎l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對于我們來說,尤其如此。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在實際工作中推行大學生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基礎和生命線,大學生黨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龍頭。二者的根本任務是一致的,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共同的。以根本任務的一致性為結合點,以解決共同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任務,圍繞育人這一根本,育德這一核心,既發(fā)揮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又強化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核心地位和龍頭作用。
(二)重視少數民族學生黨員發(fā)展。通過細致的教育培養(yǎng),嚴格的工作程序,加強各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少數民族學生黨員培養(yǎng)力度。同時注重培養(yǎng)高學歷老師入黨,把黨建工作貫穿于教學中,充分發(fā)揮黨員老師的影響力和模范作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蓋”。
(三)健全學生黨建工作進宿舍機制。宿舍不僅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場所,還是一個承載著記憶、見證著成長的特殊的空間,更是學生的第一社會、第二家庭、第三課堂。應該成為大學生黨建工作開展的重要場所。加強宿舍區(qū)黨員活動室、宿舍內黨小組建設,以黨建工作帶動宿舍管理,同時黨建工作進宿舍是對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表率作用的檢驗。
(四)提高學生黨員組織生活質量。實行領學點評制度,由黨支部和黨員個人牽頭認領領學人、點評人,通過一“談”、二“講”、三“看”、四“比”,有效調動各方積極性;在學院微信公眾號開辟“材料人愛學習”專欄;開展“兩學一做”知識競賽、微黨課大家講、黨員回顧入黨歷程等活動;增強組織生活的針對性、實效性。通過組織生活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個認同牢牢地在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心里生根發(fā)芽。教育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發(fā)揮優(yōu)勢,爭做民族團結的典范。
(五)開展好特色主題黨課。從學院的專業(yè)特色和學生特點出發(fā),豐富黨課內容,創(chuàng)新黨課形式,把黨課分為“學風建設”、“專業(yè)導航”、“黨的基本知識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民族理論與政策”、“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等部分。通過黨課幫助入黨積極分子、學生黨員更好地規(guī)劃學業(yè),完善自我,提高黨性修養(yǎng),牢記宗旨意識,提高入黨積極分子綜合素質,增強學生黨員隊伍的凝聚力,實現黨課教育和學生學習、生活零距離對接。
二、堅持“服務導向”,在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結合上下新工夫。
(一)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做好各民族學生的工作,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我院學生大多來自邊遠的民族地區(qū),如何架起“心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抵達”學生的頭腦和心靈?就是要滿懷深情地關愛學生,切實幫助各民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效緩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就業(yè)等壓力。
(二)學生成長話語權的回歸。積極搭建疏通平等對話渠道、參與管理渠道、答辯申訴渠道。切實保障學生權益一是合法,盡可能增加師生的共識與認同,取得學生最大限度地同意和認可;二是透明,及時公開涉及學生利益的各種信息;三是法治,有明確的制度規(guī)范,既約束老師的行為,又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四是回應,對學生的要求做出及時回應。
(三)促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原則基礎上,組織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聯誼活動,堅持學生活動在保持民族傳統和民族個性的同時,融入中華民族的共性中,不能只各美其美,還更要美美與共。用心用情架起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讓各族師生在我院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三、堅持“需求導向”,在完善人格上見新成效。
(一)用好完善人格這把“鑰匙”。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格很多,比如講誠信、有包容心、有民主觀念。我院對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非常有利,因為她多元化,是一個民族大家庭。多元化的環(huán)境有利于這些人格的養(yǎng)成。我們要用好完善人格這把“鑰匙”,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負、有誠信、有擔當也有本事的人。
(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師德正,則學風正,學風正,則院風正。我們是工科學院,工科特別追求學生和老師接觸的機會,更注重一個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如果學生天天和老師接觸,那么學生的水平提高得很快。要發(fā)揮一線教師在道德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關愛學生方面的示范和引領作用,老師負起教育管理責任,學生應當為行為負責,以優(yōu)良的教風促進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達到育人的效果。
(三)舉辦多樣化主題晚班會。我校堅持32年的晚班會是學生完善人格的有效環(huán)節(jié)。晚班會一是堅持學生為本。依據學生需求,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班會主題,最大限度地契合不同專業(yè)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二是著力突出特色。晚班會也是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有效載體。在班會上開展黨的基本知識、優(yōu)良傳統教育,以黨建工作帶動班會開展。同時,民族團結教育不僅在課堂主渠道上講,在班會上也要講,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教育內容。三是繼續(xù)創(chuàng)新模式。采取學好專業(yè)、完善人格、提高素質、維護團結、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紀念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好班會,各種形式相互組合,穿插使用。四是力求取得實效。班會結束后及時總結并向學院反饋相關情況,加強信息反饋,探索長效機制,讓班會由“活”起來變?yōu)椤盎稹逼饋?,讓學生由“讓我開”變?yōu)椤拔乙_”。
四、堅持“專業(yè)導向”,在培育文化育人品牌上有新進展。
(一)探索學生活動與專業(yè)學習有效結合模式。結合學院特色、專業(yè)特點、學生實際,舉辦與專業(yè)學習相關的系列主題活動。從學生的專業(yè)提升角度出發(fā),通過事先征求學生的意見建議,并與專業(yè)課老師溝通協商,既體現學院學生工作的主題,又把專業(yè)知識和課外實踐相結合,既讓學生的想法得到尊重,又讓學生的需求得以激發(fā)。
(二)搭建平臺營造氛圍。學院不斷改進學生評價及獎勵資助制度,改革學業(yè)評價方式,減少專業(yè)課程的數量和剛性,提高課程挑戰(zhàn)度,激發(fā)學生志趣,支持學生組成各種興趣小組,鼓勵創(chuàng)新。
(三)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教育首先是人學”,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首在養(yǎng)內心之德、張精神之維。讓精神生長、靈魂發(fā)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作為工科學院,除了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外,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材料學子的情懷不能只存在于厚厚的書本中、老師的傳授中、忙碌的實驗中,更應該貫穿滲透在學生的生活里。學院通過開展“讀書月”、“格物致知”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他們對于人生觀得到平衡不偏的觀念。使學院不僅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還有工科學院的個性,有濃濃的文化氣息。我們工作的意義不在于畢業(yè)的時候有多少學生拿到高薪優(yōu)酬,而要讓學生知道人生的目標在什么地方,在十年、二十年以后真正成為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中流砥柱。
總之,我們將按照學校黨委的部署要求,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行大學生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真正將“關愛學生”的最高主題落到實處,切實擔負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2]高校黨建要繼續(xù)堅持和貫徹好正確指導原則.人民日報,2012.06.21.
[3]于戰(zhàn)明.高校學生黨建價值生成的動力機制研究.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08).
[4]殷占兵.加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學2016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重點項目《民族院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可行性探索—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