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婷
【摘 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科學、恰當、合理的運用提問來開拓小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小學生的智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yǎng)小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巧妙設疑;有效策略
很多語文教育家都有這樣的共識:語文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討本學科自身規(guī)律的同時,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這就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而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jié)語文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堂提問這門藝術,運用得好,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開發(fā)學生思維潛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優(yōu)化教學效果。
一、抓住題眼,設置疑問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從文題題眼入手,有意設置疑問,從而激活學生閱讀全篇課文的興趣。當學生急于解開心中的疑團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自然水到渠成。所謂題眼就是題目中的關鍵性詞語,它往往顯示題目的特殊性,有時還能反映出文章的中心和寫作時應該重點敘述的部分。抓住了題眼,也就抓住了題目和文章的核心。
例如在教學《大禹治水》一文,教者一出示課題后即刻啟發(fā)學生尋找題眼,抓住題眼“治”字設置疑問:大禹為什么治水?大禹怎樣治水?大禹治水的結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題眼發(fā)問,學生想讀書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變換角度,設置疑問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不只是一種劃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準,又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又如:在教學《負荊請罪》一文時,只要你分別站在藺相如、廉頗的角度上提出問題,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中兩個重要人物的個性特征。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延展提問的角度,把課本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
從不同的角度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有效地促進學生能力縱橫發(fā)展??傊?,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把握有效的提問策略,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大多數學生的提問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化難為易,循序漸進
問題太易,激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不思考;問題太難,又高不可攀,學生也不會動腦筋。只有難易適度或者真正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學生才會通過思考獲得成功,這樣才能促進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學生產生自豪感,增強信心,產生快樂。
例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陶醉”一詞通過三個步驟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確運用。首先提問:“聽著貝多芬彈奏美妙的樂曲,兄妹倆怎么樣了?”讓學生準確地找出“陶醉”一詞,接著加大問題難度:“兄妹倆為什么被‘陶醉了?”此問題較靈活,又無現成答案,引導學生把詞放到課文中理解體會。經過思考、議論,學生得出反饋信息。最后提問:除課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詞還可以怎么用?學生反饋:美麗的景色,動聽的故事等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詞。這樣,孩子們就能牢固掌握該詞的詞義、運用范圍,再造出完整通順、具體的句子就水到渠成。這樣教學,既避免了學生的死記硬背,又使學生感到學習輕松有趣,信息能及時反饋,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
四、換位思考,打破常規(guī)
新課程標準倡導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倡導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平等對話,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倡導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也要求我們在提問環(huán)節(jié)凸顯語文課程的新理念、新思維。在新課標理念統(tǒng)攝下,要求對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進行審視,需要我們跳出框框想問題,譬如把問題留給學生,然而,如何把有限的時間安排給學生去提問、質疑?這里也有一個課堂時間管理、統(tǒng)籌安排的問題吧!
傳統(tǒng)的“學習三步走”(預習、學習和復習)在今天看來有著其“歷久彌新”的意義。在當下,預習環(huán)節(jié)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視,欠缺對學生這方面的方法指導,預習應該成為“發(fā)現問題”、“促發(fā)興趣點”和激發(fā)求知欲的重要階段,為下面的課堂學習迅速進入狀態(tài)做準備。也就是說學生來上課的時候是應該帶著問題來的,如此這般,他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呈現一番“興致勃勃”的面貌,而不是對冷冰冰的文本的“突然的遭遇”、被動的接受和遲緩的反應。教師對帶著問題來的學生可以嘗試在課內選擇一個時間區(qū)塊,有代表性地“答學生問”,藉此“以點帶面”,在相當程度上“釋疑解惑”,促進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當然課內顧及不到的學生問題,則可以安排課后某個時間回答。這種嘗試也許是方法論上的一點思考,在具體操作層面上需要進一步的摸索,完善細節(jié)。
總之,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好問題不容易。課堂教學中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能否使提出的問題達到預期的目的,能否體現出提問的藝術,已成為衡量一個教師駕馭課堂能力、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參考文獻】
[1]孫福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吉林教育》,2011(15)
[2]袁小潔.也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