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李俊妍 張 婷
?
跨文化交際語境與翻譯
張 宇1李俊妍2張 婷3
【摘 要】21 世紀是各種文化不斷碰撞和磨合的世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 經(jīng)濟貿(mào)易以及各種對外交流活動進一步加深,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跨文化交際的實踐中去。作為一名外語教師, 我們有必要將語言技巧與文化知識的教授融為一體,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到外語教學中,以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本論文重點分析了當前高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語境對翻譯教學的影響,以及如何提高英語教學。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外語翻譯教學 文化語境
(一)文化語境
語境,顧名思義,是指言語的環(huán)境。我們知道世界萬物之間都存在著聯(lián)系,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語言也是如此。語境可以說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它的本質(zhì)是一定的語境下的跨語言——跨文化——跨思維的交際行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習語是語言濃縮的精華。“習語包含著特定的歷史或文化內(nèi)涵,且時常含有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從橫向關系上講,習語表現(xiàn)了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學作品等”。從以上陳述我們不難看出,事實上運用英語進行的跨文化交際,涉及到的都是文化語境下的語言。在我們進行這種交際的過程中,特別是涉及到習語的時候,首先要進行文化語境的分析與辨別。由于英語中極大部分習語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種種文化因子,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因此,在這里我們將重點討論語境對涉及到習語的跨文化交際。
(二)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
由于我們長期以來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障礙估計的不夠充分,特別是漢譯英的效果,一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文化層面的不可譯性, 顯然是我們交際的最大障礙。不可譯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對跨文化的不可讀性或低可讀性。可讀性低下,文學翻譯的藝術價值則難得以體現(xiàn)。為了克服這個障礙,就必須制定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策略,研究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的審美共性,進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三)跨文化交際語境的翻譯策略
1、文化習俗導致的翻譯差異
文化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而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對人們的影響更是無法改變的。文化對人的影響也是跨文化交際要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例如:在形容一個人特別強壯的時候,中國人多用牛來表示,而西方人則多用馬來比喻,as strong as a horse。在描述雨非常大的時候,中國人常說傾盆大雨,而西方國家則說 “ To rain cats and dogs ”(天上下狗和貓了),翻譯過來會讓中國人難以理解,這種文化導致的差異在翻譯時則需要進行同化。
2、地域文化導致的翻譯差異
在進行翻譯時,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地區(qū)的人們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中國有句古話“十里不同俗”。意思是說哪怕在十里的范圍內(nèi)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風俗習慣。然而,出現(xiàn)這些差異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地域差異所導致的文化差異,從而導致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例如:狗在中國的文化里表示地位低下,多表達貶義的意思,而在西方國家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狗也被賦予了更加重要的比喻意義。
(一)轉(zhuǎn)變思想觀念,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
英語教師應充分意識到認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和文化沖突的危害,及時轉(zhuǎn)變自己的思想觀念,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西方文化知識,如習語、專有名詞、成語、諺語等,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積累的知識滲透、陶冶和影響學生。
(二)積極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
英語教師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把中西文化知識有意識地帶入課堂,運用多媒體通過電影、電視、錄像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和歷史文化,擴大課堂教學的知識面和信息量;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報刊、雜志、英文小說,讓學生更直接地獲取文化背景知識,進而增強對兩種文化的敏感度。
(三)創(chuàng)造英語語言環(huán)境
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語言環(huán)境是十分重要的,但并非每一個學生都有與英美人士長期進行交流的機會,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就課堂的某一話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并要求把表演的形式和內(nèi)容與英語國家的社會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會覺得創(chuàng)作要比翻譯難得多,然而,只有真正從事翻譯的人才知道翻譯的不易,特別是在遇到因跨文化交際而引起的不可譯問題時,要多讀書、多查閱資料,真正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所代表的真正意義,努力將不可譯的東西通過各種翻譯策略和技巧來將其合理的表達,最終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要認識到語境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才能抓住跨文化交際的精髓,使得跨文化交際過程更加熟練、輕松,從而真正實現(xiàn)有意義的交流。
參考文獻:
[1]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43.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J].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3.
作者簡介:張宇(1983-),男,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大學外語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李俊妍(1983-),女,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張婷(1993-),女,吉林財經(jīng)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學專業(yè)2012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