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蕾
摘 要:好奇心是學生的天性,也是他們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創(chuàng)新的動力。創(chuàng)造精神就像是一雙巨大的翅膀,能帶著學生在知識的天空里展翅高飛。教師可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開始,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關鍵詞:好奇心;小學教育;作用
作為小學教師,我們經(jīng)常會為學生調(diào)皮搗蛋的行為深感頭痛,筆者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并非學生所有的調(diào)皮搗蛋都是“無理取鬧”,其實很多情況下,學生都是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對新事物產(chǎn)生一種過激反應。好奇心人皆有之,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如果教師一味嚴格要求和限制,要求學生只按老師的想法去做,長此以往,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扼殺,創(chuàng)造力也會隨之消失。反之,如果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好奇心,“俯下身子”換位思考,以學生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并擇機予以正確、科學的引導,讓好奇的種子在學生心里發(fā)芽,必定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筆者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這樣一件事:一天課間,筆者班級一個小女孩哭著跑來告狀,說男生劉某拿毛毛蟲來嚇唬她。筆者一聽,自然火冒三丈。劉某向來調(diào)皮,經(jīng)常花樣百出地搗蛋,筆者想借此機會一定要好好批評批評他。于是筆者把劉某叫到面前,質(zhì)問他為什么拿蟲子嚇唬女同學。誰料劉某不但不害怕,還笑嘻嘻地把手伸過來,說那不是蟲子,是在上學路上撿的,并不會動。筆者定睛一看,不禁啞然失笑,原來的確不是毛毛蟲,而是楊樹花。初春時節(jié),楊樹開花,風一大便滿地掉落。此時筆者的火氣已消大半,知道這孩子定是不知道楊樹花為何物,覺得新鮮好奇,才拿來給同學看。于是筆者就簡單給他介紹了一下楊樹花的來龍去脈,并囑咐他不準再用這東西嚇唬女同學??呻S后幾天,班里不斷有學生拿著這種“毛毛蟲”搞惡作劇,筆者屢次禁止學生拿楊樹花到學校里來,可總有學生偷偷帶來。后來,筆者轉(zhuǎn)念一想,他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覺得這種東西非常有趣,與其抑制他們的這種行為,不如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于是當天,筆者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yè):“回家觀察楊樹,比比誰的新發(fā)現(xiàn)最多?!?/p>
第二天上課時,筆者又布置了一道討論題:“請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你眼中的楊樹?!边@時學生們都踴躍地舉起小手來,一個學生起來說:“楊樹上掛著許多‘毛毛蟲?!惫P者立刻給他糾正:“那不是毛毛蟲,那是楊樹的花?!笨粗⒆芋@訝的表情,筆者接著問:“哪位同學能夠具體描述一下楊樹花的樣子?”話音一落,學生們便紛紛舉起手來,有的說:“楊樹的花外面是咖啡色的,里面的芯是綠色的?!庇械恼f:“楊樹的花跟別的花不同,它外表毛茸茸的,像長著一層柔軟的鱗片,摸著軟軟的,很舒服?!边€有的說:“它長長的,一串串掛在樹上像鞭炮,落到地上像毛毛蟲,風一吹,像一群小精靈在跳舞……”筆者對學生們的發(fā)言給予了肯定,并贊賞學生們觀察得仔細,說得好。這時,筆者繼續(xù)發(fā)問:“除了楊樹花,同學們還看到了什么?”話音剛落,一個學生就站起來說:“我發(fā)現(xiàn)楊樹的枝是朝下長的,如果長出葉子,肯定會像一把綠色的大傘?!庇钟幸粋€學生說:“我看到楊樹非常高,它的樹干,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彎的,那上面有很多‘眼睛。”接下來又有很多學生描述了他們眼中的楊樹。說實話,孩子們觀察到了楊樹的許多細節(jié),有一些甚至是筆者都從未注意到的。結果可想而知,那節(jié)課的氣氛格外好,學生回答問題特別踴躍,在發(fā)言的同時既鍛煉了自己,又學到了很多知識。后來,筆者又讓學生把自己眼中的楊樹寫成一篇日記。從此,“毛毛蟲”被學生們觀察得“體無完膚”,了解熟悉之后也就沒有了神秘感,當然也沒有人再拿它來做惡作劇了,因為大家都不再害怕了。
因為“毛毛蟲”,筆者上了一堂滿意的課,這堂課集口語課、自然課、討論課于一身,收獲遠大于對他們講一堆大道理。筆者沒有生硬地扼殺孩子們的好奇心。在小小得意的同時也暗自慶幸,當初沒有采取強硬制止的做法。人來到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新事物,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認識新事物、適應新事物的過程,這是一種必須具備的能力,要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不能因為學生一時“犯錯”,而扼殺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那么,教師應如何發(fā)現(xiàn)、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做一個有心人,用心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從他們的言行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點,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引導和保護,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精神,鼓勵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
塞繆爾·約翰遜曾說過:“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筆者相信,只要悉心呵護學生的探索精神,用心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大膽肯定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我們就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牛頓”。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魯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