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凱
摘 要:學貴有疑,要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就應該努力研究能引發(fā)學生看、做、思、講興趣的高效方法;探究激發(fā)學生敏于生疑、敢于質疑的精神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主動構建;高效課堂;歷史課堂;生成性資源
一、什么是生成性資源
美國心理學家威特羅克從心理意義上闡述了“生成”。1974年,他在《作為生成過程的學習》一文中明確提出了“生成學習”的概念,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大腦被動地學習和記錄信息,而是積極參與到信息領悟過程中,主動地建構它對信息的解釋,并從中作出推論。
生成性課程資源產生于教學過程中,因而有著與具體的情境密切相關的一些基本特征。由于學生、教師、課堂環(huán)境在不斷變化,生成性資源稍縱即逝。如果教師能夠及時捕捉和利用學生在課堂中的靈機一動,就能成為有效的課程資源。學貴有疑,真正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就應該努力研究能引發(fā)學生看、做、思、講的興趣的高效方法;探究激發(fā)學生生疑、敢于質疑的精神的有效途徑。
二、生成性資源的培養(yǎng)
1.材料的設置。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為避免課堂繼續(xù)重復以往教師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點,學生簡單從老師那里接受的狀況,就應該重視材料在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探究歷史知識、調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這樣一來,學生主動性增強,生成性資源產生的機會就大增。
筆者曾經(jīng)在講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一課中,虛擬一個雅典公民,關注他的人生經(jīng)歷,例如參加公民大會、抽簽擔任雅典公職、觀賞戲劇時領取“津貼”等等,使學生分析雅典公民所享有的民主權利。在課堂實踐中,有個學生突然提問:伯利克里位高權重,而且很有才干,也會被放逐嗎?我們可以借此和學生探究雅典民主局限性。
以上材料屬于情境設置,還有一種材料屬于史料分析,這種材料設置應該突出材料語句的精練、內涵的深刻,特別是與內容搭配的舒適,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思維。
材料引入往往是教師課堂常用的授課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材料的選擇尤為重要。如果多而不精的話,就會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2.設問。提問也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引發(fā)學生思維、質疑,實現(xiàn)課堂內容自然過渡的有效方式。但是設問也是很有技巧的一個教學手段。(1)設問的問題要通過一定的手段引出,例如材料、視頻、課本內容等等,教師先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了解后再思考,切忌突然拋出,讓學生措手不及。(2)問題的設置要體現(xiàn)有思辨性,存在一定思考的價值;對下文引出有過渡性,讓學生的思維緊跟著整節(jié)課堂的節(jié)奏;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激起他們的思考、質疑的欲望。(3)問題的結果可以通過討論形式得出。每堂課留給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告訴學生之后將要對討論結果以小組展示。討論的問題要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思動、情動、神動和心動,而不是演習。同時讓他們帶著任務討論,每個人都積極思考,避免有人趁機懈怠,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
3.重視學案的編排。目前我們深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導學案的預設方向只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不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從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就難以進一步開發(fā)學生思維,反而成為禁錮學生思維的牢籠。因此我們要注意拿捏“導”的程度及方式。在預設文本上設置圖片、示意圖、表格,形象直觀,能夠激起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探究。還可以通過比較分析等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皻v史比較法不能只是流于歷史現(xiàn)象的比較,而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深入剖析歷史事物間的內在聯(lián)系,發(fā)掘歷史規(guī)律?!?/p>
4.課堂要有創(chuàng)新點。每節(jié)課都產生一點創(chuàng)新,給學生一點“驚喜”,讓學生時刻對這堂課保持新鮮度,充滿期待。例如,在一次公開課中,在講到美元的霸主地位時,筆者從兜中掏出一張美元,給學生近距離展示,教室頓時沸騰起來,學生紛紛爭相靠近,想一睹美元“風采”,并且議論紛紛說“真的假的啊”,筆者迅速捕捉學生反應帶來的課堂價值,問學生“為什么美元又叫美金”,順利引出下面內容。
讓課堂能夠涌現(xiàn)出豐富的生成性資源,是我們一線教師打造高效課堂,踐行“積極教育”下新課改教學模式,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形式。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自身課堂實踐,發(fā)現(xiàn)課堂中的材料的使用;設問的時機;導學案的編排;不斷的創(chuàng)新對于培養(yǎng)生成性資源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鄭靈巧.中學歷史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王國英.高中歷史“學案導學”模式下的預設生成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