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濤
【摘要】一節(jié)公開課,不僅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教學理念上得到了印證。第一,理念上要充分相信學生。第二,在教學設計上注重辯證思維和對比學習。第三,用教學效果完善教學設計。第四,精心設置問題鏈,訓練學生思維,達成高效。
【關鍵詞】問題探究 對比學習 辯證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8-0161-01
這學期學校開展公開課研討活動,我選取了《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較圓滿的完成了所預設的教學活動,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達到了預先設計的教學效果。回顧這節(jié)課,有成功、有不足也有事先沒有預料的情況,感觸多,收獲多。
第一,理念上要充分相信學生。按照預設的流程應該正好完成這節(jié)課目標,可是在教學中由于怕出現(xiàn)完不成教學任務的現(xiàn)象,因此上半部分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些短,學生還沒有思考好,就開始引導他們分析問題,甚至恨不得替他們回答出來,實際,學生的注意力比平時更加集中,學習狀態(tài)更佳,思考更主動,表達更清晰,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第二,在教學設計上注重辯證思維和對比學習。這節(jié)課思路是通過正反兩方面,辯證的分析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應用,重點在應用的解釋上。先通過事例引發(fā)疑問,進行這節(jié)課的學習,接著進行實驗探究努伯利實驗——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分析不同橫截面積的流速有什么關系?上面的液柱高低不同,說明什么?得出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通過案件模擬,分析船并列航行帶來的危害,怎么進行利用呢?講簡易沐浴器的應用原理。對比流體不只有液體,還有氣體,那么氣體是否也有這一規(guī)律?通過吹紙條實驗驗證這一規(guī)律,分析等火車時要站在黃線后的原因,并及時進行安全教育,提示學生產生這一原因帶來的危害??创灯古仪蛞曨l,分析原因,提出問題:你會如何利用?由此你想到與生活中哪些應用這一原理,引入飛機獲得升力的原因,飛機機翼的形狀,如果此形狀倒過來,又是如何應用的呢?汽車尾翼的氣流偏導器原理。通過這些生活中的實例不僅讓學生了解氣體的壓強與流速關系帶來的利與弊,而且在分析實例中,給學生一個分析模式,讓學生逐步地掌握如何分析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比學習的效果突出。流體分為液體和氣體,先從液體入手研究流速與壓強的關系,再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分析這個關系所帶來的弊端。有弊就有利,那么能不能應用這個關系呢?讓學生分析生活中應用此關系的事例,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理解液體的流速與壓強的關系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對比氣體與液體,結合事例得出氣體的流速與壓強的關系,再從事例中分析流速與壓強帶來的不利方面與有利方面,這樣不僅在分析事例中讓學生掌握分析的思路,而且也讓學生清楚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弊和利。
但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所選的實例都是來自于生活,每種情況只選擇一個實例來分析顯得有些少,而且船、簡易沐浴器、飛機離學生生活有些遠,如果是用刮風天打雨傘,雨傘向上掀;汽車從身邊過時,衣服向車的方向飄;噴霧器等學生常見的事例來分析,學生更能感興趣。
鑒于本節(jié)課的后半部分的時間很充裕,如果將上述這些實例都安排到相應的知識版塊中,能使得每個版塊內容更豐富,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這樣整節(jié)課都能緊湊,不會出現(xiàn)前緊后松現(xiàn)象。
第三,用教學效果完善教學設計。這節(jié)課主要圍繞著如何應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現(xiàn)象。從學生的隨機表現(xiàn)看,學生能根據分析模式,自主的分析現(xiàn)象,解答產生原因;在課堂練習中,能夠清晰回答,說明學生掌握知識較好。但也有個別的學生在不看黑板上的提示時,回答問題較困難,說明有個別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這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多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可能采取講一個知識點,就多練幾道相應的題,做到講練結合,強化學生記憶,這樣可能效果會好些。同時,這節(jié)課板書的設計比較有特色,主板書以液體、氣體的流速對壓強的關系為中心,分別輻射出有利的與不利的實例,既能對比,還能讓學生清晰的明了這節(jié)課的知識脈絡。同時副板書在黑板的側面將分析問題的模式寫下來,讓學生有個思考的方向,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逐步的掌握。
第四,精心設置問題鏈,訓練學生思維,達成高效。我主要采用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法,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將這節(jié)課設計成要研究的三個大問題:原理、弊端、利用。通過提出問題——實驗——結論——應用,又將一個大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逐一解決,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重點研究的是如何有效的提出問題,即提出的問題既有針對性,讓學生明白要解決什么問題,也要有層次性,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如在講液體的流速與壓強關系時,展示連通器,提出問題:這個裝置是我們學過的什么?當里面的水不流動時,有什么特點?若里面的水發(fā)生流動,同學們猜一猜又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呢?在觀察過程中,提出問題:1.裝置中流體流動時流速一樣嗎,哪個位置的流速較大?2.這幾個液柱的高度是否發(fā)生變化?液柱的高度的變化能說明什么問題?在設計這些問題時,明確每個一部分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在這里是要解決流體流速與壓強的關系),在設計問題時要圍繞著這個大問題,將問題分成一個個小問題,逐層展開,這些小問題在設計中是有層次性的,使學生在回答完小問題的過程中也就清楚了流體的流速與壓強的關系是什么。如果有學生對某個問題有疑問,要給出適當的提示,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很多,或是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惑,這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
這節(jié)課已經上過很多次了,但每次我都感覺是上新課一樣。在每堂課中,學生的情況不同,備課的側重點會發(fā)生變化,上課的方式也會隨之變化。同時,物理來源于生活,這要求教師要善于聯(lián)系實際,把學生平時注意不到的生活現(xiàn)象用物理知識串起來,構建一個知識網絡,將物理知識融于生活,通過物理課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材,教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