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麗芳
摘 ? ?要: 詩歌《致橡樹》體現了女詩人舒婷獨立自主又互相依存的女性愛情觀。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體驗、欣賞、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品的語言美、韻律美,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關鍵詞: 《致橡樹》 ? ?教學設計 ? ?品讀鑒賞 ? ?獨立愛情觀
《圣經》上說,亞當被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后,一個人在伊甸園中非常孤獨,上帝就取出亞當的一根肋骨,創(chuàng)造出了人類女性之母夏娃,這就產生了人類的愛情。這個故事到底是誰編造出來的呢?是男人還是女人?我認為是男人,因為在這個故事里女人被臆想成為男人的附屬品——一根肋骨,這不正是男性強權意識的表現嗎?男權社會中,男人的標準就是女人存在的依據,女人必須貶抑自己映照男性,于是千古文學中便多了諸多柔弱的意象成為女人的象征,如柳枝、梅花等[1]。舒婷的《致橡樹》卻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鮮明、獨立、獨特的女性形象——木棉。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舒婷的女性愛情世界。
一、教材分析
《致橡樹》選自清華大學出版社高雅杰老師主編的21世紀高職高專規(guī)劃教材《新編大學語文》友愛真情篇。本篇目選取了14篇古今關于友情、愛情的文章,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不同問題的特點,樹立正確的友情、愛情觀。
《致橡樹》是當代女詩人舒婷創(chuàng)作的一首愛情詩。詩歌采用象征手法體現了現代女性的愛情觀:既平等獨立又互相依護。
二、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會計電算化專業(yè)的大一新生。會計專業(yè)最大特點就是女生較多,大概占90%。這些學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藝,但大多數知識面狹窄,文學鑒賞能力不高,因此教學中將使用情景設置法、激情誦讀法,以期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他們正值青春萌動年齡,憧憬愛情,但對愛情的理解甚為膚淺,需要及時正確地引導。教學中應立足學習主體,突出文本感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為學生今后人生打上精神底色。
三、教學目標
(一)三個目標呈金字塔狀不斷推進。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朦朧詩、舒婷詩歌的特點,通過誦讀和品味,理解詩歌中橡樹和木棉等意象的內涵。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誦讀和品味,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在學習過程中探究詩歌的意象和內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人平等獨立又互相依護、親密無間的愛情觀,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詩歌中各種意象的內涵;感悟詩人提倡的愛情觀,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教學難點:理解詩歌中意象象征的愛情觀——自主獨立、平等依存、親密相依,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愛情觀。
3.課時:2課時。
四、教法與學法設計
(一)教法設計。
1.情景設置法:創(chuàng)設愛情詩歌學習情境,點燃學生學習激情。
2.激情誦讀法:讓學生通過激情誦讀,感悟詩情,探究本詩主旨。
3.提問探究法:提出問題,愛情是什么?女性在愛情中的地位應該是什么樣的?讓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4.網絡教學法:讓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預習音視頻,課后布置作業(yè),在線批改,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向教師傾訴,教師及時回復。
(二)學法設計。
1.設疑探究法: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詩。
2.品讀感知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欣賞品讀,讓學生感知詩歌魅力特色。
3.互動共鳴法: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師生互動,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和問卷調查,讓學生在學習和品讀中與詩歌產生共鳴,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深情開場,導入新課。
開場導語:愛情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情感。不能被簡單地認為是兩顆心的吸引,或兩顆心的撞擊。
提出問題:愛情到底是什么?女性在愛情中的地位應該是什么樣的?走近作者,介紹作者、朦朧詩和創(chuàng)作背景。把學生帶入詩歌創(chuàng)作情境中。
簡單介紹木棉和橡樹兩種樹,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二)欣賞詩歌,品味感知。
聽賞詩歌,初步感受詩境,體味詩境,讓師生靜聽來自詩人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
(三)分析意象,探究賞析。
1.提出問題:詩名中的“致”是什么意思?是誰致橡樹?其實質內涵是什么?待學生思考回答之后說出正確答案。
2.賞析意象,理解詩意: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1)除了橡樹和木棉,詩中還出現了哪些意象?
(2)對這些意象,詩人持什么態(tài)度呢?
(3)詩人為什么對這些意象持否定的態(tài)度呢?
分析問題,得出答案,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否定的意象。請學生朗讀第二部分,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1)找出木棉和橡樹關系親密的句子?
(2)分析木棉和橡樹形象及象征意義?
(3)木棉和橡樹應當怎樣面對生活?
(4)詩人向往的是一種怎樣的愛情?
通過對詩句的分析,明白詩人的愛情觀。
3.詩意總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向往的理想愛情模式。
4.歸納全詩的藝術特色。
(四)拓展閱讀,橫向體會。
利用學校網絡教學綜合平臺,播放電影《簡·愛》片段,補充《簡·愛》對白?!逗啞邸吠ㄟ^描寫簡·愛與羅切斯特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地位低下但是獨立堅強勇敢的新時代女性形象。無獨有偶,在《致橡樹》中作者把“木棉樹”幻化為一個溫柔的女性向愛人“橡樹”表達自己純潔高尚熱烈的愛,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木棉”的自立堅強。除了主旨,在人物形象上,兩篇文章默契十足。
從“橫向延伸”這個方面拓展話題,目的是通過把話題延伸到課外,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展學生思維[2]。
(五)師生互動,討論正確愛情觀。
1.提問在座的同學們是否贊同舒婷對愛情的態(tài)度?
2.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理想愛情是什么樣的呢?
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代入本詩,多元化理解課文,從“縱向深入”這個方面拓展話題,目的是引發(fā)學生對話題的實質性問題深入思考,產生更深刻且多元的感悟[3]。
(六)作業(yè)完成。
讓學生登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完成作業(yè),反饋學習情況。教師在線批改作業(yè),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
(七)學習總結。
愛,無論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女人對愛情的追求絕不亞于男人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自古以來,愛成為多少女人終生的困惑,她們在愛情中尋覓自我,最后又在愛情中失去自我。
舒婷在《致橡樹》中解釋了她的愛情觀——愛不但是心靈相通,更是人格的相互吸引,兩個相愛的人只有相互平等獨立才能相互交流、并進。舒婷這種對愛情的理想追求,表現了現代女性的自覺、自省、自強,反映了知識女性愛情觀、價值觀的覺醒,顯示了女性自尊、自信、自強的個性。
六、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通過反復誦讀體驗、欣賞、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品的語言之美,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初步鑒賞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這節(jié)課在鼓勵學生對詩歌進行質疑、探究、爭鳴中創(chuàng)設了民主開放的學習情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大語文教學觀,真正實踐了“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理念。
《致橡樹》是一個比較經典的詩歌文本,將意象、情思、哲理融為一體,非常適合朗讀[4]。但無論以何種方式朗讀,都必須建立在必要的分析理解基礎上。所以本課在必要的知識交代基礎上注重指導學生品讀,以期貫徹本教材的基本理念,實現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宋凱果,熊寶蓮.女性詩歌的崛起——論舒婷詩歌的藝術世界[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9).
[2][3]王瑋.實現“對話教學”的四種形式[J].人民教育,2004,(8).
[4]陳壽江.為了例證或呈現知識的詩歌教學設計——以《致橡樹》為例[J].《語文學習》,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