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凌云
[摘 要]“圖形與幾何”的內容非常廣泛,它是學生空間觀念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從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以及數學思考等方面教學“圖形與幾何”,使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隨之得到提升。
[關鍵詞]課堂教學 圖形與幾何 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9-042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把多媒體引入了課堂,這樣的教學,固然形象直觀,但由于課件過于華麗或者課堂容量的增大,學生真正能夠靜下心來進行學習與思考的時間反而少了許多,這就直接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僅僅停留在表面,缺少對所學知識的深刻認知。為了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有效,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在寓教于樂中獲得數學知識
在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充分去感知,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獲得新知與快樂,還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數學知識,達到提高數學學習效果的目的。
如在教學人教版“認識角”時,筆者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入手,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到的角。這樣一來,紅領巾上的角、屋頂上的角、方向牌上的角等一下子從學生的頭腦中迸發(fā)出來,此時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被喚醒;為了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深刻,筆者又讓學生拿出三角板摸一摸,并對比銳角、鈍角和直角給手帶來的感覺;然后讓學生沿著三角板角的邊畫一畫這個角,并比較一下這些角的區(qū)別;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折出不同大小的角,折出自己喜歡的角,等等。
由此可見,針對學生年齡特點或者一些數學知識比較枯燥的特點,教師如能借助實物或者具體的環(huán)境,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和參與,將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將在寓教于樂的學習環(huán)境中獲得新知。
二、在實踐操作中提升活動經驗
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說,不是獲得了知識或者進行了一些數學活動,學生的活動經驗就得到了提升。數學操作是學生獲得數學經驗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操作活動中不斷積累與提升數學活動經驗。
如教學人教版“長度單位 厘米”時,教師先讓學生從熟悉的事物入手,譬如,你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嗎?你知道課桌寬是多少嗎?……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仔細觀察直尺,“從直尺上看到了什么?如何確定1厘米的長度?怎樣才能量出一本書的長與寬?”然后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測量。由于教師事先沒有就測量方法做統(tǒng)一要求,學生在測量物體的時候,有的是從直尺左端量起,有的是從“0”刻度線量起,當這些沖突出現時,教師再把測量物體必須與“0”刻度線對齊的要求告訴學生。此時,再讓學生測量課桌長、書本長等,必將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經驗的獲得。在厘米的學習與認識上,主要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與深刻。
三、在強化感知中增加數學思考
在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靜態(tài)的圖形,教師如能把其動態(tài)化,從而使圖形形成與演變的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將會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感知與感悟,使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思維能力都能夠得到極大提升。
如教學人教版“梯形的面積”時,在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方面,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采用以舊知帶新知的方法來進行。首先,對于梯形這個靜止的圖形,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對其進行重新組合,或者剪一剪,或者拼一拼,鼓勵學生把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如此一來,有學生把兩個同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有學生把梯形分割為一個三角形與一個平行四邊形,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梯形公式的推導也就顯得簡單容易多了。這樣的操作過程,必將促進學生對“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有了重新的認識,有助于學生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運用中的優(yōu)勢。
要想使學生獲得對所學圖形的豐富認知,教師不光要關注學生數學知識技能的獲得,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引領與點撥,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感知更真切,學習效果更顯著。
總之,數學知識是數學經驗與數學思考的載體,而數學經驗與數學思想又是對數學知識的領悟與提升,因此,在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中,教師不光要注重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而且還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積淀數學素養(yǎng),使其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與價值。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