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摘 要]課堂教學中遭遇尷尬,教師如何化腐朽為神奇?這需要教師的智慧和思考,促使學生獲得不同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尷尬 厘米 認識 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9-031
“認識厘米”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nèi)容,上過此課的教師想必都經(jīng)歷過以下的尷尬。
尷尬一:測量課桌為什么不用尺子?
如下圖,這是學習新課前教材安排的例題,在此之前,還安排用各種工具測量教室的長度。
教學片斷A:
師:同學們,前面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用不同的工具測量教室的長度,現(xiàn)在我們繼續(xù)測量課桌的長度,可以用什么辦法?
生:橡皮、鉛筆、水彩筆……
師:方法很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測量課桌的長度。(學生匯報測量結(jié)果,師隨機板書)
師(觀察結(jié)果):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聰明的人們發(fā)明了尺子。(由此引入尺子、厘米的認識)那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課桌的這條邊大約有多長呢?
生:用尺子量。
師:現(xiàn)在不用尺子,還可以用什么來量?(學生面面相覷,陷入沉默)還可以用橡皮、鉛筆等物品去量。(學生覺得奇怪:“這些東西怎么可能量出物體的長度?”迫于老師的壓力,學生只好充當操作工,花了好大力氣量了半天,最后被老師告知“這些方法有局限性,還是要統(tǒng)一單位,回到尺子的學習上去”……)
【思考:張奠宙教授指出:“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追求學生能夠感受到知識產(chǎn)生的必要性,理解所學知識的核心內(nèi)容,體會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奔热灰寣W生感受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這個體驗是必須的,那是否可以換個形式呢?】
教學片斷B: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想不想聽?(想)在很久以前的英國,那時尺子還沒有發(fā)明呢!一天,有人給國王送了一塊珍貴的布料,這塊布料到底有多長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有我的2個手臂那么長。”有的說:“用我的一柞去量,有6柞?!边€有的說:“比我的4支毛筆短一些?!甭犃舜蟪紓兊脑挘瑖醯念^都暈了。同學們,你們聽懂了這塊布到底有多長嗎?(生說“沒聽懂”)
師:國王也沒有聽懂,想了想說:“那就用腰圍來量吧?!边@時有兩個大臣開始量了,可不一會兒,又爭吵起來。一個大臣說:“這塊布有四圍長?!绷硪粋€大臣說:“這塊布有二圍長?!边??這又是為什么呢?來看看。(課件出示:這兩個大臣一胖一瘦)真的,腰圍不一樣,測量的標準就不一樣,矛盾又產(chǎn)生了。
師:怎么辦呢?聰明的人們想呀想,終于想出了辦法,即規(guī)定大家統(tǒng)一用三種小棒測量物體。一根這么長(出示1米長的小棒),它到底有多長,下個星期我們就來學習它,可以用來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另一根這么長(出示1分米長的小棒),二年級下冊時我們再來認識它;還有一根閃亮登場了(出示1厘米長的小棒),你知道它有多長嗎?(板書:1厘米)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厘米……
【思考:課始通過故事引入,效果非常好,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學生進入角色,既感受到了度量方法的多樣性,又體會到了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有效地達成了目標?!?/p>
尷尬二:1厘米的小棒好難拿呀?
1.一看:拿出1厘米的小棒,記一記。
2.二比劃。
師邊說孔雀飛的口令,邊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并用1厘米的小棒來驗證,然后生嘗試比劃驗證。
3.找1厘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學生匯報,師用小棒驗證)
師:把你找到的1厘米指給同桌看一看。
估一估:這一條線段(4厘米)能擺幾根1厘米長的小棒?
師:如果線段長5厘米,老師要擺幾根這樣的小棒?20厘米呢?100厘米呢?
……
【思考:教學中,我設(shè)計了記、比劃、找、估、擺1厘米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但在實際課堂中,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老師,我的小棒掉到地上了!”“老師,我拿不牢!”……原因何在?正所謂“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是骨感的”,我只能望“棒”興嘆,束手無策。這時,同年級的教師送來了“曙光”:給1厘米的小棒裝上一個長柄(如右圖),便于操作。于是,我讓每位學生用牙簽或塑料小棒做1厘米的小棒,1厘米的小棒很短,為了方便學生操作,可在小棒的側(cè)面粘上一根短柄。這樣教師、學生拿起小棒想怎么驗證就怎么驗證,高效簡便?!?/p>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