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偉
摘 要:2014年9月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其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這一意見的提出,將招生考試改革又一次推到了大眾面前,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與此同時,美國、德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的招生制度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我們在思考自身的同時,也可以比較各國的招生制度,通過分析研究促進我國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
關鍵詞:高職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國內外對比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高校招生制度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了整個教育體系,高職院校作為高校的一部分,在招生制度的改革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招生制度隨著我國高考制度的改革也一直在調整著,無論從招生方式、考試內容還是管理辦法方面,都進行了很大的改革。
一、我國高職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及現(xiàn)行招生制度
1.我國招生制度的歷史沿革
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方式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的“世卿世祿”制度,直到隋唐年間,隨著改革的深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科舉制,科舉制又經過歷次改革,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但是這些制度主要都是古代為統(tǒng)治者選拔人才服務的,古代的學校數(shù)量稀少,學生大都是家境寬裕以及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這也體現(xiàn)了當時考試制度的缺失。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才逐步建立起了全國統(tǒng)一的招生制度,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當時國家亟須人才,統(tǒng)一的招生考試的確在一定時間內為國家解決了一部分困難。后來由于“文化大革命”影響,高考制度暫停了一段時間,直到1976年才正式恢復,恢復后的高校仍然主要是通過高考的形式選拔學生,但是高考的內容一直有小的變動,比如英語課程的加入等。到了21世紀,隨著學校數(shù)量的增多,考生生源的擴大,不同省份學校、生源的差異越來越明顯,部分省份對高考試卷采用自主命題的方式,其他省份還是沿用全國高考卷。2003年,教育部開始推行自主招生,結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時間通過高考選拔學生的歷史,這次改革可以說是比較大的改變,也有很深遠的影響。高中畢業(yè)生通過考核后,可提前確定名牌高校的錄取名額,并在參加高考后享受降分福利,這給希望上名牌高校的學生提供了機會。但是這樣的學生人數(shù)有限,自主招生的人數(shù)不能超過試點學校本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的5%。作為高職院校而言,自主招生起源于2005年,以上海市3所高職院校為先,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兩百所高職院??梢酝ㄟ^自主招生的方式選拔人才。目前,高職院校自主招生的計劃相對于名牌高校還是比較寬裕的,首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的高職院??梢阅贸霰灸甓日猩媱澋?0%進行自主招生,而對于已經開展自主招生試點的高職院校,則可以將計劃數(shù)放寬到20%。針對選拔的方式,各個高職院校也有一定的自主權,考試的內容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測試達到了該高職院校自主劃定的分數(shù)線,該院校可以自主決定是否還需參加面試,或者直接錄?。坏诙?,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測試沒有達到該高職院校自主劃定的分數(shù)線,則還需要參加一次文化水平測試。而文化水平測試,不同學校也有所不同,部分學校是自主命題的,其他學校則是要求學生參加全省統(tǒng)一的文化水平測試,一般將時間安排在每年的3~4月,5月底即高考前一個月就可以完成自主招生的錄取工作,被錄取的學生則無需再參加高考。
2.我國高職院?,F(xiàn)行招生制度
目前高職院校的招生方式可以劃分為三種:第一種即普通高考,這也是大部分學生的入學途徑,也是目前高職院校招生中最主要、應用范圍最廣的方式。從最開始的不分文理科,到文理大綜合,“3+2”模式,又到目前的語數(shù)外三門記總分,選修的兩門記等級,針對高考的改革也從未停止。2014年9月3日,國務院又發(fā)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在上海、浙江等地已開展試點,考生總成績由語數(shù)外三門成績和選修的三門科目的學業(yè)水平成績組成,不分文理科,學業(yè)水平科目由學生自主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選擇,外語有多次考試機會。第二種,高職院校自主招生,從入學測試、入學標準到錄取工作都是學校自主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校的自主權,同時也給想上大學的學生在高考前提供了一次機會。因此,這種方式已被越來越多家長、學生所接受,國家也在大力推動提前單招的發(fā)展和改革。第三種即高職院校對口單招,適用范圍略窄,主要針對中等職業(yè)學校、技工學校、職高的畢業(yè)生,由于這些學生在校期間都是以技能學習為主,因此在對口單招的考試內容中更多的是涉及技能測試。三種招生制度,豐富了原本單一的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招生制度,學生生源更加廣泛,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們對高考一考定終身現(xiàn)象的詬病。
二、其他國家招生制度
1.美國招生制度的歷史沿革
美國的歷史雖然短,但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卻非常迅速,南北戰(zhàn)爭時期美國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國的影響,再加上當時美國大學數(shù)量少,規(guī)模小,主要通過口試的方式挑選學生。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的大學數(shù)量不斷增加,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原先的口試因效率太低,已無法滿足美國對人才的需求,各大學逐步采取證書錄取制。這一制度加強了中學與大學之間的聯(lián)系,對中學努力提高教育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1901年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舉行了“學業(yè)成績測驗”,這種綜合的選拔制度逐漸為大多數(shù)學校所接受。隨后,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又對考試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調整,舉辦了SAT考試,即“學術能力評估考試”,主要是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美國現(xiàn)行的招生制度中,SAT考試仍然占很重要的部分。當然,現(xiàn)行的美國大學招生制度,除了SAT考試,還有些高校采取的是ACT考試,與SAT考試相較而言,ACT考試更強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考查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總的來說,美國高校招生制度是比較多樣性的,而且更注重能力的選拔,錄取的標準也有一定的靈活性。
2.德國高職院校的招生制度
德國的高等職業(yè)院校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另一類是職業(yè)院校,前者側重培養(yǎng)實際應用的高級技術人才,畢業(yè)生將來的就業(yè)崗位主要是管理工程師、技術開發(fā)骨干、中層管理人員等。后者側重培養(yǎng)實用技術人才,就業(yè)的方向主要是一線管理人員、技術骨干和助理工程師。但是兩者的入學要求大致相同,無論是針對文理中學還是專業(yè)文理中學的畢業(yè)生,都要求他們具備“一般高校入學資格”。另外,由于德國的工業(yè)技術在全世界都是備受贊譽和矚目的,而他們的職業(yè)院校又是專門培養(yǎng)這方面的人才的,因此,在具備“一般高校入學資格”的同時,還要求學生與所報考的職業(yè)院校合作,完成一定的培訓內容。在我國,學生一般在即將大學畢業(yè)才開始接觸工作單位,可以說實踐技能是比較薄弱的;而德國的職業(yè)院校要求學生入學前就要開始實習,更早鍛煉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3.加拿大招生制度的歷史沿革
加拿大的招生制度也經過了幾次變革,即從最開始的大學數(shù)量較少時的個別學校自行篩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省級統(tǒng)考制。當時,學生在高中階段需要參加“初級入學資格”和“高級入學資格”考試以獲得大一大二的入學資格。到了二戰(zhàn)后,實行了三年全國統(tǒng)一考試,但是由于不同省份的差距過大,三年后依然改成各省自主招生,而各省普遍按照高中成績來作為評判標準。與我們國家不同的是,加拿大的大學招生雖是同樣看重高中成績,但是他們的高中卻不僅僅是理論學習,還有社區(qū)志愿服務,同時高中的成績也不是完全依靠分數(shù)的高低來評判,而是采用學分制。并且加拿大高中的課程實用性非常強,涉及社會上的每一個行業(yè),幾乎涵蓋大學涉及的所有專業(yè),學生選擇多樣化,并且除了必修科目學生還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梢哉f加拿大的高中和大學銜接非常緊密,在高中就可以提前接觸將來的專業(yè)內容。而不是像我國國內的高中,雖然分了文理科,但是學生對將來的規(guī)劃可以說是十分缺乏,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中國學生更注重自己的分數(shù)能上什么學校什么專業(yè)而,不是適合自己的專業(yè)。
三、國內外招生制度對比研究的啟示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發(fā)達國家的招生制度普遍具有多樣化、自主化、綜合性的特點,并且這些國家更重視學生的能力和實踐技能,評價方式更加科學。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也是我國招生制度改革發(fā)展的趨勢。當然,我國招生制度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發(fā)展也已具有一定成效,從原來單一的全國統(tǒng)一考試發(fā)展為如今多樣化的招生制度,但是改革永無止境,各種招生制度本身的弊端和缺陷需要調整,比如占招生制度中主要地位的高考,從設立之初就褒貶不一,雖然說相對其他選拔方式是比較公平的,但是在操作細節(jié)中過分注重應試成績、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業(yè)壓力大、一考定終身等問題依舊是大眾最希望解決的。另外,從原本的總分制到后來的總分加等級制,考生的具體分值對擇校的影響也在減少,原本只看一個總分,缺一分都會被拒之門外。后來語數(shù)外三門雖然仍然看總分,但是選修的兩門只要達到相應等級即可。當然這種做法也有一定弊端。如對于選修科目特別出色有特長的學生來說,即使選修科目達到兩個A+,只要語數(shù)外總分偏低,依然難以考取心儀的學校,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國發(fā)〔2014〕35號文件中新的高考制度在文理上不再做限制,學生可以不用局限于文理的選擇,這一點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有利的,但是選測科目多加了一門,勢必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當然,該文件中還著重強調了分類考試的改革,“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模式作為高考改革的總體目標被逐步確立,這正適應了目前高等教育的分層模式,少數(shù)精英式培養(yǎng)模式的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及直面勞動力市場的高職院校應該進行分類考試,針對不同的生源,采取不同的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這也是國家大力推進高職院校自主單招的原因。在高考之前針對這部分生源提供一次招生機會,分類考試在未來的招生制度改革中將會是一個趨勢,當然如何分類,考試的內容如何劃分,如何體現(xiàn)各個類別的特點,比如對高職院校的生源如何增加技能素質的考核等,還有待探討,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參照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做法,并根據(jù)我們國家的特色,以盡早制定出更加科學的招生制度。
參考文獻:
[1]李京肽.美國高招制度特點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教育與考試,2013(5).
[2]鄂 甜.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高職院校招生考試制度的基本特點與啟示[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4(28).
[3]臧鐵軍.析高考“分類考試”改革[N].中國青年報,201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