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顯華
摘 要:現行高中數學教學活動受高考的制約,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多數學生學習數學勤奮、努力,且對各類題型勤加練習,但學習效果卻不理想。究其原因,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關。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將是一種探究、互動、合作的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教學策略;高中數學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對教學而言,“教”的行為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在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以人為本。對教師而言,教師行為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由教學中的權威變成合作者,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楝F代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梢哉f,創(chuàng)設基于師生交往、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系,是未來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對學生而言,“學”的行為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彰顯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調整教學策略,力爭做好以下幾點:
一、發(fā)揮教學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變“教課本”為“用課本教”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和學生不再游離于課程之外,他們成為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并相互作用,此時,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開發(fā)的全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再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它要求教師改變課程實施取向、拓寬課程內容領域、注重課程資源開發(fā)。
二、建立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師生關系——變“傳話”為“對話”
教學活動中存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這種交往不同于一般人際交往,它是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以人類的文明成果(課程)為中介的一種社會性互動機制。把教學作為一種交往互動和溝通的過程,教師要成為“平等中的首席”;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合理安排時間,腳踏實地,穩(wěn)扎穩(wěn)打,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式和方法,特別是對于不同章節(jié)的內容應采取不同的學習策略。在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時,教師也應當調整知識的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有選擇地采用嘗試教學、問題教學、分層教學、“做中學”、“精講精練”等策略;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及時復習、反思、總結,反思、總結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反復熟悉教材、體會例題,強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如:方程思想、函數思想等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將所學的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使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三、加強實踐經驗與書本知識的聯(lián)系——變“書中學”為“做中學”
人的認識遵循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辯證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在處理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的關系時,應當做好以下工作:拓寬通往生活的路徑,搭建經驗共享的平臺,展現獲得結論的過程,正如我們常說的“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fā)現真理”。有時“過程”比“結論”更有意義。如:在講解三角函數線時,教師給學生講透三角函數線的意義比記結論更重要。
四、注重學生素質的深層建構——變“教書”為“鑄魂”
知識問題歷來是課程與教學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應當重視知識的學習過程,但知識與技能同學生的素質并不等同,新課程標準把提高“素質”定為該課程的基本理念,也正反映了這種趨勢。如,在講授“楊輝三角”的過程中就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習題的訓練過程中也隨時考驗學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因此,教師應及時鼓勵和引導學生要有堅強的毅力去戰(zhàn)勝學習中的一切困難。
五、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運行體系——變“教案劇”為“教育詩”
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的數學學習方式,這些方式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個性的、具有獨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經驗的學生,教師要促進學生發(fā)展就不能無視個體的存在。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運行體系,在操作上要精心設計與靈活變通并行不悖、思想觀念與策略方法同步變革、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如,在講授三角函數的圖象變換時,利用Flash動畫來演示效果會更好;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也可利用動畫來體現“倒序相加”的過程等;在復習立體幾何一章時可引導學生總結空間中的線與面、面與面有怎樣的關系。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教學的重點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激勵思考。教師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矛盾而不是拿出結論真理的人,惟有真正做到教學靈活、學生積極參與,才能達到學習效益的最大值。
參考文獻:
[1]張其香.建立和諧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J].基礎教育參考,2012(13):78.
[2]莊治新.善用圖式表征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深層建構[J].江蘇教育研究,2013(3).
[3]龔雷雨.關注學生課堂體驗,煥發(fā)課堂生命活力:淺析新課程課堂教學運行機制的構建[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2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