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不僅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更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問題意識;課堂自主;自主學習
沒有自由,就不會有真正的自主;沒有自由的提問權,就沒有知識的自主構建過程;缺乏自由問題意識的課堂,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課堂,而是戴著鐐銬的作秀的舞蹈樣式。
一、關于問題意識與自主學習的邏輯推理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闭n堂教學中,教師如果一貫地充當知識的傳授者,就會使學生失去“思考的本能”。學生的思維長期得不到被激活,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生自主學習就成了一句空話。而缺少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的有效學習就是空談。
思考,便是想,便是考慮,便是一種“選擇”。想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如何解決,考慮教師、其他同學、教材、教學媒體等提供的信息、結論是否與自己所想有矛盾,從而作出選擇或提出新的問題。這便是“思考著學習”,或者叫做“帶著問題學習”。這樣的學習,持續(xù)下來,學生就有了“問題意識”。
課堂中,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就會促進學習要素間的多元互動,尤其是將自己從教師獨語控制的牢籠中徹底解放出來,消解了與教師之間的控制關系,而代之以豐富的充滿詩意的審美關系與精神關系。學生的學習成了“生命靈動的過程”。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就會促進課堂學習中開放的、真實的、多維的信息傳遞,促進課堂學習的動態(tài)生成,而生成性學習才是有效學習。
總之,沒有“問題意識”的學習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沒有“問題”的課堂,課堂本身有很大問題。
二、目前學生學習中“問題意識”的現狀
由于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大多數學生習慣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習慣了以“靜聽”為主的學習方式。大多數學生習慣了教師充當“知識搬運夫”的角色將冷冰冰的事實和無情的規(guī)律塞給自己,習慣了遺忘知識的意義與價值,習慣了遺忘自身個體生命全面彰顯與豐富的成長需求。近幾年,伴隨新課程的推進,教師理念地更新,學生的學習空間得以擴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對話意識得以加強。但在實踐中,出現了幾個突出問題:
教師提出的問題過“大”,大大超出大多數學生的已有體驗和認知水平,使學生對課堂教師所提問題“發(fā)怵”,感覺老虎啃天無從下口,導致課堂上只是少數精英學生“配合老師”,一部分學生“折戟沉沙”,其余學生充當“無聊看客”。有時教師提出問題過“小”,學生們普遍“異口同聲”或者緘默無言,認為不必回答。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切中要害,學生“異想天開”,回答“漫無邊際”。教師提出的問題大大超出“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或者“完全在學生的已知區(qū)”都會使學生學習失去成功感,都不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更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也不會生成新的問題。
總之,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了重視,但“學生能不能提出問題和會不會提出問題”的“問題”急需解決。
三、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一點嘗試
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依賴于教師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轉變,依賴于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依賴于教師高超的提問藝術,同時依賴于學生對于自身作為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個體的認可以及對“關注”和“傾聽”兩種必要修養(yǎng)的提升,等等。從目前來看,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教師課堂提問的藝術,包括教師的提問要有趣味性、要有啟發(fā)性、生成性等。對學生來說,要有體驗性、要有挑戰(zhàn)性等等。二是教師要不斷引領學生學習提出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超出教師所“教”的文本學習內容,發(fā)自個體心靈需求的問題。此類問題,教師往往感到很尷尬,不解決,學生不高興;解決呢,“這個問題沒有意義,而且耽誤了教學進度?!比绱丝磥?,這種困惑的原因在于教師教的目標和學生學的目標沒有有機統(tǒng)一,學生提的問題沒有切中“教學目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想,教師在學生“先學”階段,發(fā)揮好主導作用這是關鍵。幫助學生在遵守學科知識學習規(guī)律的前提下,“有序”發(fā)問,是教師主導的關鍵。比如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的教學。“在誦讀中不斷品味,在不斷品味中提升對詩歌意境和意象的體驗”是其基本的學習規(guī)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的“問題意識”。①讀每一句詩,問基本內容。初中階段,學詩重在“讀懂”。學生問問自己“懂不懂字面意思”。②聯(lián)想著讀,揣摩詩歌意旨。讀作者,明寫作背景,驗證自己的猜測。③再誦讀,問自我生活。反復誦讀,問詩歌對自我啟發(fā),尋找詩歌理趣。
目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倡學生有效質疑,還離不開教師的保障作用。教師要加強研究,確保學生提出的問題從“無序”走向“有序”,從“有序”走向“有效”,從“自由提問”走向“自覺提問”,從“自覺提問”走向“自主提問”。當學生真正實現了自主提問,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已經無法估量了。構建自主有效人文課堂需要大力研究學生自由緣發(fā)的學習需求,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2001
作者簡介:
劉光德(1971.4~),男,在職研究生學歷,山東省淄博市人,漢族,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初中語文生態(tài)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