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慶蘭
[摘 要]教師在故事版塊教學中使用提問策略時,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因此,教師要從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個方面出發(fā),在故事教學中設計有效的提問策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關鍵詞]故事教學 問題設計 思考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4-044
在故事教學時,教師會不約而同的使用“提問”這一策略,“提問”可以推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當下的英語課堂,許多教師在進行故事教學時只是根據(jù)文本內容提一些簡單而寬泛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只能讀懂故事的表層含義,無法深入挖掘插圖所蘊藏的信息、感知文本的趣味點。如何設計故事教學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深入文本呢?筆者以故事教學中提問現(xiàn)狀,以及如何有效地設置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故事教學中的提問現(xiàn)狀
1.注重知識的提問,缺少人文意識
在進行故事教學時,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目光只關注在語言知識的掌握上,設計的問題只圍繞單詞與句型展開,忽略了文本所隱含的人文意識,從而造成問題簡單乏味,無法真正激起學生的閱讀欲望。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并未真實展開,僅僅停留在重點教學的機械操練層面上,課堂缺乏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2.注重表層的信息,缺少深度思考
許多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僅僅停留在故事的表層信息,提出的問題大多為淺顯易懂,甚至有的都不需要通讀全文,就能直接給出答案。這種以直接信息為基礎的事實性提問,忽略了文本的深層意義與學生的深度思考,嚴重阻礙了學生閱讀思維的發(fā)展,使其逐漸趨于僵化、簡單。
3.注重事語法的講解,缺少興趣激發(fā)
在日常故教學中,很多學生對所教學的文本缺乏興趣,即使教師在課堂上不斷發(fā)問,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無法讓他們參與課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僅僅停留在枯燥無味的語法知識點上,無法拉近學生與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故事再精彩也只是別人的故事。
二、故事教學中的問題設計
1.閱讀前的問題設計
(1)激活背景知識,奠定提問基石。在學習新的故事內容時,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可以很好地為他們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閱讀教學前激發(fā)學生的背景知識,引導他們關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是十分有必要。根據(jù)新文本的特點,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要有選擇性,與故事相關的詞、句,風俗習慣,人文情懷等,這些都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進入新的文本的學習。
(2)猜測故事內容,提供提問條件。預測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思考,真正走進課堂學習之中。在將要進入故事學習之前,根據(jù)文本的標題,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猜測文本的大概內容、故事的人物、地點、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再讓學生帶著猜測進入文本,檢驗自己的猜測。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引導學生逐步猜測故事的情節(jié)。
2.閱讀中的問題設計
(1)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在學生進入文本學習之后,教師可以設計有層次性、階段性和聯(lián)系性的問題,并形成一個故事支架,引導學生有效地觀察文本插圖,讓其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理解文本的內容,推測故事的情節(jié)。在教學新課時,可以選擇直接性的問題提問,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整個文本,再通過選擇綜合性和概括性強的問題,為學生學習文本提供想象的空間。
(2)通過提問搭建故事與學生的橋梁。故事的情節(jié),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往下讀的欲望;教材中的故事大多為童話故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閱讀的口味,而教師作為故事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就要幫助學生激發(fā)參與話題探討的興趣,通過提問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回歸課堂。
3.閱讀后的問題設計
(1)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表層意義上,還要設置較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深層思考與想象之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本不斷拓展。
(2)通過提問發(fā)展的學生想象思維。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結合文本的主題,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想象延續(xù)故事的結尾,進而開闊思路,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效的提問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要在故事教學中設計有效的提問策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