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華
〔關鍵詞〕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緣起
作為一名科班出身的心理老師,筆者最近收到一起特殊的“求救”:學校一名參加心理健康教育A證培訓的同事要交一篇不少于4000字的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不知從何下手。后來與這位老師反復地交流討論,最終她完成了一篇關于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自信的文章,為培訓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此事引發(fā)了筆者關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滲透的困惑與思考: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學科滲透?兩者的分界點和融合點在哪里?為什么老師們覺得“跨科如跨山”?怎樣才能突破這一瓶頸?
二、幾個概念
要找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滲透的分界點和融合點,就先要對這兩個名詞作準確的解讀。
早在2002年,福建師范大學的葉一舵教授就提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是指教育者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科滲透、心理輔導與咨詢以及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等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促進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心理機能健康發(fā)展的一類教育活動。
肖思敏認為,所謂學科滲透,結合教學實際,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以學科為基礎,破除學科壁壘,知識的交叉綜合涉及兩門和兩門以上學科的科研或教育活動。顧琳則提出,學科滲透教學是指在某一學科的教學活動中自覺、有序、有機地聯(lián)系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相關知識點,編織綜合知識能力網絡,以素質教育和學生發(fā)展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的的學科課堂教學。
因此,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學校各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心理輔導的技術,在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技能及發(fā)展他們智力的同時,充分挖掘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所采取的各種積極措施。學科滲透只是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一個途徑,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也只是學科教學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體現(xiàn),是在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的更高追求,不能相互替代,但兩者的科學依據(jù)都是心理學、教育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都需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目的都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就是兩者的融合點所在,因此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三、現(xiàn)狀與分析
筆者查閱了近年來關于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獻,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科教師的著力點都放在了學科滲透的方法上,如挖掘學科中有關意志、自信、樂觀等心理健康教育主題,采用激勵賞識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情感教育、創(chuàng)設和諧課堂氛圍等教育教學方式,達到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而對所涉及的相關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和技術的研讀則很少,往往是從學科滲透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方法來進行論證和實踐,所以多篇文獻讀下來,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滲得多、透得少,就像種花一樣,都知道水對花兒很重要,都知道要給花兒淋水,所以很多人都在研究淋水的方式方法,結果則是會淋水的多,會種花的少。因為要學會種花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植物的一般生長原理,了解花的特點和種植條件,了解各種病蟲害的防治方法,要種出新品種還需要融合創(chuàng)新。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目前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中“滲得多透得少”的現(xiàn)狀,主要是由于學科教師對基本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的重視不足,理解不透,甚至進入了認識誤區(qū),始終停留在從方法到方法,從經驗到經驗上,因此要么本末倒置,學科教學變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要么隔靴搔癢,無法深入到重點部位;要么盲人摸象,始終只見局部不識整體。
四、實踐探索與啟發(fā)
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筆者又與一些學科教師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訪談,主要是了解教師對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做法和相關理論儲備。結果發(fā)現(xiàn),教師們一致認為: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做法主要是在學科內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激勵賞識、合作探究、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式,對學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而再問及背后所涉及的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則知之不多或存在認識誤區(qū),認識還主要停留在經驗層面。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心理過程,是建立在一系列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的,而學習作為學生在校的主要活動,既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載體。因此,筆者認為,學科滲透不僅僅是教師單一地通過主題和形式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可以是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從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即通過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相關的理論研讀和提升,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課堂到有效課堂,再從有效課堂到人文課堂的轉變。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題外話對學生的聽課效果有促進作用,通過與心理老師的交流與探討,發(fā)現(xiàn)題外話能提升聽課效果的原理是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由此進一步研讀關于注意力的定義、特點、影響因素、作用、測量等知識,明白了注意力在教學中的作用機制,不但把“題外話”這一做法進行了科學的完善,還從“題外話”這一做法擴展出去,找到了更多提升學生注意力的做法,以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xiàn)了從“滲”到“透”,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五、重新解讀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同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則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哲學家懷海德早在1929年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之路,是為了人的發(fā)展??梢哉f,不管是學科教學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還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為了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目標,都是教育目標“為了人的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技術,提升學科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學習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同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和要求,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從而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
因此,學科滲透的途徑既可以是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和形式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可以是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筆者認為,第二種路徑更能體現(xiàn)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和滲透目標,也更能突破目前研究實踐的瓶頸,拓寬研究思路,提升滲透效果。
教育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育的科學性在于它背后嚴謹?shù)慕逃龑W和心理學原理,每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學科素養(yǎng);教育的藝術性在于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要讓他“如他所是,成他所長”。條條大路通羅馬,每條大路景不同,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它們可以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正如英國作家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南海實驗中學,佛山,528200)
編輯/王 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