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福盛
摘 要: 語文教師不能只懂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語文理論知識,要做好領路者,引領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汲取知識財富,才能滲透人文精神。語文教師的工作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內在魅力,組織與管理教學就是把安排課堂教學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地駕馭調節(jié)課堂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
關鍵詞: 語文知識 課外閱讀 專業(yè)技能
語文教學是一臺戲,這臺戲的人物有教師、有學生,教師起主導的作用,學生是主體,教師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語文教師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是學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學生的好朋友,是學生的好伙伴,是學生人生歷程的引路人……
一、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
教師的任務是做好引導者、領路人,引導學生獲取知識,起到橋梁的作用。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
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外在形式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學生運用已有的心理體驗充分發(fā)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chuàng)造。學生閱讀作品前已存在期待視野,即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產(chǎn)生豐富的心理體驗,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做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語文教師不能只懂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語文理論知識,而要做好領路者的角色,引領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汲取知識的財富,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
二、開闊學生視野,加強課外閱讀
加強小學生課外閱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進的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上航行?!贝罅空n外閱讀本身就是智力開發(fā)活動,是自我教育過程,是一種美的情感陶冶。
據(jù)調查顯示:“現(xiàn)在很少有學生孜孜以求地讀一本課外書,讀書就是看熱鬧,圖好玩,一目十行,走馬觀花,整本書連一句完整的話都沒有,只有‘哇、哈、呀、啊、嘿……干巴巴的字眼,幾分鐘就能看完一本。不可否認,這也是看書,但它遠遠代替不了文字閱讀的作用?!比绻麑W生表達思想感情只會用“哇!”或“啊、哈”等貧乏的語言,久而久之,就勢必導致一代人知識貧乏、思想貧乏、文學修養(yǎng)貧乏,那將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怎樣才能做好開闊學生閱讀視野的鑰匙呢?可以培養(yǎng)閱讀興趣,做好閱讀指導,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課堂中運用各種技巧,如主題串聯(lián)法。圍繞一個主題介紹幾本有關讀物,如以我國古代發(fā)明家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為主題,推薦《張衡》、《黃道婆》、《蔡倫》、《李時珍》等書;有時可以圍繞一個主題同時介紹幾種性質不同的讀物,如一本童話、一本文藝故事、一本科幻小說等。
三、語文教師要有專業(yè)技能
組織與管理教學是保證課堂教學正常進行的手段。要優(yōu)化語文教學過程,必須根據(jù)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師自身素質條件,精心設計教學。面對新的挑戰(zhàn),語文教師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要有課程意識,根據(jù)學生特點設計教學,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富有啟發(fā)性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教學對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個性的。因此,教師設計的教案要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整。語文教師的工作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內在魅力,組織與管理教學就是把安排課堂教學的主動權掌握在教師手中,使教師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地調節(jié)課堂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必須對學生和教材進行深入了解,隨時隨地觀察和總結,積累教學經(jīng)驗,因勢利導地進行教學。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真正讓學生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啟。對學生來說,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首先表現(xiàn)為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周圍教育現(xiàn)象的反思能力,善于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新現(xiàn)象的意義,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認識。教師要在新課程環(huán)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視審視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更新知識結構和教育方法。在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能力方面,教師還應注意課堂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四、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體,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師在知識與主體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起著主導作用,要讓學生順利通過這座橋。教師如何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高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搭了橋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fā)現(xiàn)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且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讓學生萌發(fā)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語文教學肩負著極其重大的責任,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在教改深入進行的今天,把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造精神和良好語文習慣培養(yǎng)起來,這才是我們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龐金芝,許兆陽.談如何搞“活”語文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07).
[2]吳宇華.微課打造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4).
[3]印文霞.談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的魅力[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