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學
摘 要:寫作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一方面可以反映寫作者的內(nèi)在知識與寫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融合著寫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高中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寫作,還要引導學生如何欣賞別人的優(yōu)秀作品,然后用于改進和提高自身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技巧探討
高中語文寫作在試卷中所占比重日漸增加,但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的投入?yún)s不那么明顯?;鸺被鹆堑闹v課永遠是高中語文老師的講課節(jié)奏,殊不知做了多少無用功在不知不覺間。作文教學總是從屬于其他知識塊的教學,甚至有老師認為,作文是天生的,老師教是教不會的,這是多么荒誕的問題,我承認作文講天分,但天分是在勤奮的基礎上才得以發(fā)展的,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勤奮的寫作的基礎上彰顯天分,離開努力,任何天分都是無稽之談。那么如何改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呢?
一、素材積累――挖掘課本中的人物事例作為作文的有力論據(jù)
(1)挖掘名篇作者(名家)的經(jīng)典事例。古今中外,文學名家數(shù)以萬計。遠至“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的孔子,“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受了宮刑也要發(fā)憤著《史記》的司馬遷,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近到“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朱自清,“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的聞一多,大難之后成大器的史鐵生……每一位名家的人生經(jīng)歷,都有值得我們深度挖掘的事例。
(2)挖掘課本中的文學形象,使之成為自己作文的有力論據(jù)。名家的名篇里,活躍著眾多的個性鮮明的人物。這些人物,既有歷史人物,也有虛擬的人物(如小說中的人物),他們都是我們文章素材的絕好的來源。例如:孔子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一素材,就可用在寫“人生”“幸?!钡葍?nèi)容的文章上。
二、寫作前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醞釀情思,發(fā)揮情感對寫作的促進作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被人忽略,覺得出個題 目讓學生去寫就是了,無需多說。其實認真想一想,平時的作文訓練不等同于考試;平時重在 “練”的能力,而考試重在 “測”的素質(zhì)。從練能力的需要出發(fā),我們怎么能出個題 目丟給學生就算完了呢?張志公先生曾提出作文命題要鮮活,增強對象性,以糾正學生一種無對策、無目的的為寫作而寫作的被動狀態(tài)。這是很需要我們認真學習的,此處不贅述。我只想從情感激發(fā)的角度談談自己的認識。
我們平時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學生優(yōu)美的文辭,閃光的思想,并不存在于完成老師作業(yè)的作文薄上,而是存在于學生的日記里,隨感而發(fā)的自由作文里。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這些文章是學生自己主動要寫的,他們在寫作時是沉浸在某種情感的需要里面,是他們想要說的話。寫作文當然不能太自由,而且學生也未必知道感情在起作用,這就要求老師善于引導學生在平時作文中善于醞釀情思,充分利用這種情感促進思維、促進表達,變 “要我說”為 “我要說”,并且久之 ,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如要寫 《母親》,教師就可以滿懷深情地講述 自己母親的感人事跡,從而激起學生共鳴。使他們沉浸到那種圣潔的母愛里,并希望 自己能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來那種情感,寫淺了或少了都感到有愧于母親。這樣做了,學生不但易于打開思路,而且有助于增強文章的感情色彩,文氣貫通,寫出或激濁揚清,激昴慷慨;或委婉細膩,富有真情的文字來。
三、引導學生互批作文,并寫好綜合評語和修改意見
讓學生改作文,是很早就有人提出的做法,然而至今僅是作文批改中偶一實行的輔助方法,并沒有形成常規(guī)。一個重要的形成能力的步驟叫老師給越俎代庖了,其結(jié)果訓練成了教師一目了然的準確和極快的批改速度,而學生則懵懵懂懂,成績起起伏伏,其實,一篇學生作文,就作文本身講,是可以找出許多毛病來的,教師從寫作的角度對比分析評改,不可說不正確,有的甚至是深刻的。然而,學生能真正領會嗎?如果主要從學生主體的實際來評析,則最低劣的作文也總有它的優(yōu)點在,指出學生可以接受的毛病并使之改正,而不是讓學生改正文章中所有的錯誤 ,就不會使學生茫然失措了。
而最能掌握學生實際的主人是誰呢?還是他們自己。 他們知識水平相近,思想水平相近,又同經(jīng)過一番甘苦自知寫作的實踐,所以沒有比他們再有發(fā)言權(quán)的了。因而,學生互相批改 ,就是一個同學之間交流的過程。當然,老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而且很重要的是要做好指導,確定方向,突出訓練要求和評改重點。
如記敘文 《重逢》,要求突出使用 肖像、神情、語言描寫,寫出人物的前后變化。教師就要圍繞這個要求詳析批改重點:文章涉及前、后問題,要注意結(jié)構(gòu)勻稱,前后變化的過渡與銜接 自然和諧(在具體段落間指出);要突出肖像、神情、語言描寫,不可以敘述代替描寫,要讓形象 自己顯示變化;注意書寫的工整。如此,就有 目的地把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的權(quán)力還給了學生,訓練了他們衡量作文好壞的能力。辨清好壞,就能在寫作中有效地改正錯誤,發(fā)揚優(yōu)點。而繼之再組織寫組合評語和修改意見,既深化了學生對該次作文訓練要求的認識,又鍛煉了自己寫文章評論的能力。倘能做到這些,真可謂一箭三雕了。
四、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習慣
第一,養(yǎng)成先觀察,后寫作的良好的習慣。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就要要求學生養(yǎng)成一種明察秋毫的習慣。因為很多事物我們?nèi)プ屑毻诰驎l(fā)現(xiàn)其身后潛藏著很多不知道的秘密,因此我們要有一雙擅于觀察的慧眼,這樣才會從生活中為寫作提取更豐富的素材。有了前期的觀察,我們的寫作就有了不竭的資源,當然我們還要通過自身的思考與感悟去整合我們的所見所聞,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身的好篇章。
第二,先實踐,后寫作。只有實踐才會達到我們對事物的真實的認知與感知,因此就寫作的心理活動而言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內(nèi)心感受。寫作是要有情感的,這樣的寫作才是生動的,作為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實踐的存在。即使是在校園里,我們也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到實踐中去感知事物,百聞不如一見正是這個道理。我們與其過多的講解,不如帶領學生親身體會,這樣才會為后來的寫作帶來勃勃生機
第三,引導學生反復練習、錘煉作文,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克服枯燥的心理。
作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半邊天,而且主體的實踐性特別強。但是,這重要的半邊天現(xiàn)在卻縮成了一小片天,且又被教師統(tǒng)著。因而,拓寬思路研究作文教學是很值得探討的課題。而其中,搞好單篇作文的具體教學則是實現(xiàn)作文整體教學的基礎,是實現(xiàn)作文教學目標的關鍵,本文正是試圖從此角度探討一些做法,求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