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志德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根基的教育理念也逐漸深入到初中生物教學中。初中生物對初中生的生物知識拓展有著重要意義,是其對生物知識實踐探索的根基。只有在生物教學中采用“學為中心”的思維,通過適當?shù)姆椒ê褪侄危瑢W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達成生物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為中心;教學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很多老師仍然以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思維來教授知識,學生通常是以被動的學習姿態(tài)來上課。此種授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不利于學生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只有將“學為中心”的教學思維真正落實,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
興趣是生物教育中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想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就先要激發(fā)其對生物課程的興趣,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只看重書本文字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環(huán)節(jié),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習失去興趣,并且很少參與到課堂中。生物課程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門新課程,所以教師對學生的生物啟蒙極為重要,比如說在開學第一節(jié)課,教師可以用提問作為開頭:人的身體由什么化學元素組成的?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在學生各自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后,老師可以給學生講述真相,人的身體是由4種化學元素組成的,分別是碳、氫、氧、氮。同時,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構成的,人體內的水分流失5%時就會感到口渴難耐,而水的含量低于20%時,人體就會死亡。這些內容往往能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使其主動去了解更多的生物常識。
二、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
剛上初中的學生,很多并不愿意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這種氛圍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很難得到發(fā)展,并阻礙學生的人格發(fā)展。只有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采取辯證思維來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表現(xiàn)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主體作用。所以說,生物教育的教學目的不只是傳授給學生新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提問和探究的過程中感受解決生物問題的樂趣,如此才能做到“學以中心”,并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生物教學中,還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工具來創(chuàng)建貼近實際問題的情景,使課程教學的直觀性大大增強。
在學校實驗室中,有很多輔助教學的實驗工具,如視頻、試管、標本、生物掛圖等等。多媒體教學的活躍氣氛有助于學生對疑問的討論和解決,這種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的模式比被動學習更具成效。所以對生物教學工具的有效利用,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三、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1980年,美國教師協(xié)會發(fā)布了《關于行動的議程》,議程中多通過提問來展現(xiàn)課程的內容,或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課堂上提出,這使學生解決疑惑的同時,對問題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并通過獨立思考產(chǎn)生自己對問題的創(chuàng)新簡介,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不應被書本的內容束縛,而是應當鼓勵學生跳出教材的限制,主動思考、敢于質疑,以此來拓展學生的眼界,學生由此進入不斷發(fā)問、不斷提問并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huán)。比如說在講光合作用時,教師可以首先拋出問題:既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產(chǎn)生氧氣,那么它們是否也耗氧?這就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植物的活動也是需要能量的。那么能量的來源途徑是什么呢?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產(chǎn)生能量,可以推得植物也會“呼吸”。既然呼吸作用會產(chǎn)生二氧化碳,那么植物是如何增加周圍空氣的氧含量的?在白天,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同時進行,但是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是遠小于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氧氣的,因此植物總體上給是釋放氧氣的。如此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huán),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成長,發(fā)揮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四、充分備課,有機結合課堂內外
課前充分預習,是“學為中心”課堂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一環(huán)。很多學生對課前預習方法并不重視,不知道該如何準備。對于生物教師來說,可以教一些實用的預習方式,比如說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如何做課前總結、如何明確預習思路等等。學生通過預習,在課前積累了一定的問題,就能在課堂上更主動地發(fā)揮聰明才智。
生物教師可以同學生角色互換,學生以教師的角度來講解教材上的知識點。比如,在講解鳥類的課程上,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要組織好課題內容,如何從鴿子的飛行體態(tài)延伸到鳥類的體內構造,在課上可以利用哪些教學實驗工具。老師可以對學生的知識性錯誤及時糾正,并提出合理意見。這樣既可以增進師生感情,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對于課堂外的實踐,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布置不同的任務,依照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進行分組前指導。分組活動對“學為中心”的實行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團隊配合,自主解決課堂上產(chǎn)生的疑問;而后,通過分組配合,學生間會產(chǎn)生不同見解的交流碰撞,這有利于學生增強實踐中對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
生物課程在初中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生通過此門課程,開始了對生物知識的探索。作為初中生的生物啟蒙教師,更應該教好這門學科,讓學生真正投入到這門課程中,樂于接受廣泛的生物知識。在生物教學實踐中,通過充分的課前準備、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有趣的課程內容,真正落實“以學為主”的教學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了解到生物學習的重要意義并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李淑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策略研究[J].東方青年,2013(12):126-127.
[2]王素萍.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J].新一代,2013(11):85.
[3]孫紅柱.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題作用的發(fā)揮淺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5(2):124.
[4]李長洲.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J].讀與寫雜志,2012(4):162.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