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娟
[摘 要]近年來,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板塊逐漸呈現出人文關懷丟失的狀況,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多元發(fā)展。為了創(chuàng)新教育體制,促進大學生的多元發(fā)展,高校思政教育應該重視人文關懷的培養(yǎng)。本文立足于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人文關懷缺失的現狀,針對性提出提升人文關懷的建議,希望為以后高校思政教育課堂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重點是強調將人作為關心的焦點,重視人的情感體驗。政治教育倡導人文關懷就是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普遍化和簡單化,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知識,同時又不能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嚴謹性和知識性,這樣的人文關懷應該是屬于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在整個思政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的以人為本至關重要,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人文關懷缺失的現狀
1.教育對象錯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那么人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的落腳點,在這種認識上,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轉變思維模式。從目前現實狀況來看,我國高校內部的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經混淆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是將工作的重心放置在對學生生活行為監(jiān)管方面,于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對象也不再是人的精神感化,而是對人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管理。從這個方面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已經發(fā)生錯位。
2.忽視學生自我需求
人是一種感官動物,所有的思想活動也是為了滿足自己某種需求,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人的需求經常被忽視。人的心理或者生理沒有得到相應需求的滿足時,人的各種能力就不可能完全得到發(fā)揮。
3.輕視個性教育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設定了一個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在這個統(tǒng)一的目標下,教育工作者會嚴格按照一套預定的模式去教育學生,盡管這些學生可能性格各異,但每個人不同的真實需求根本得不到相應的關注。在傳統(tǒng)思政教育中,學生只是一個抽象的學習者,在某些方面看來,都不能算做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原本有著自己鮮明的特性,但是,往往并沒有人重視學生的個性教育。
4.輕視過程體驗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基本都是使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有的教學都是圍繞課本內部的內容展開,使用的語言都是課文中的語言,學生也是在老師的教授中被動地接受知識。從表面來看,學生很認真的學習,但是實際上,學生非常抵觸這種學習模式,老師也根本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內心需求。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jié)的表現,這種教學模式根本就不能夠完全地激勵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興趣和熱情,很難讓學生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節(jié)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樂趣,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也就沒有得到凸顯。
二、提升人文關懷的策略
1.注重學生發(fā)展需求
要想提升人文關懷,必須注重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也就是以人為本。首先,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將人作為目的,所有教學工作開展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所有的教學工作開展的最終目的除了表達它的社會價值之外,更要凸顯它的個性價值。換句話說,思政教育除了能夠讓學生們學習到相關的知識,也可以幫助他們全面進步;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目標是人,人的需求才是關注的重點。因此,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增加一些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或者是學生身邊的一些小事,同時,還可以引入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讓枯燥的政治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2.擴寬思政教育體系
高校思政教育強調人文關懷,就必須從課程選擇方面入手,盡量結合大學生主體真實需求。首先,將理想教育作為核心,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和奮斗,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追求的目標;其次,將愛國主義作為教育的重點,在具體的教育中充分結合民族精神,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逐漸成長;最后,將和諧心理教育作為基礎,對學生展開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針對性指導,引導學生關注心理健康,增強學生抗壓能力。
3.推薦思政方法創(chuàng)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地展現人文關懷,那么必須注意手段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育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因此,必須及時對傳統(tǒng)教育方法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找到能夠滿足現代社會多元化需求的教育方法。比如說理引導法,在傳統(tǒng)的教育觀里面,這種方法主要是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等科學思想來對受教育者進行說服教育,引導他們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傳統(tǒng)方式一般都是將固有的理論傳授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通常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實踐的開展也可以從其他人的工作中借鑒和學習好的手段,然后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進而嘗試出最佳的教學手段。
4.創(chuàng)建特色課堂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在課堂內展開的,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的重視有利于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老師往往都沒有重視到學生的內心需求,而課堂上增加人文關懷有利于培養(yǎng)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品味,幫助老師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從而通過自己的教學去實現學生的人生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更多學生個性化的需求,而在教育中重視人文關懷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內心需求。思政教育課堂上采用人文關懷教學策略,可有效提高學生思政能力,以及人文人品,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也是教師關心學生命運與維護學生尊嚴,體現學生價值的重要體現,可有效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葉錦文.構建校本大思政教育體系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1:11-14.
[2]杜聚生,岳占新,趙新然,朱群花.高校思政課的變革軌跡及所面臨的問題[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02:70-75.
[3]張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中國報業(yè),2013,14:14-16.
[4]佘朝虎.論構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創(chuàng)新體系[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158-59.
[5]董剛.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特征和培育路徑[J].教育與職業(yè),2013(33):50-2.
[6]林鐘烈.思想政治課實現人文關懷的幾點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