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智萬
摘 要: 在中國社會應試教育模式背景下,高中生面臨沉重的課業(yè)負擔,高考的警鐘時刻在他們腦海里回響。學校、家長尤其注重語文、數(shù)學、外語等主課,而比較忽視歷史、地理這樣的副科。如何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守住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如何對當代青少年進行優(yōu)秀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顯得格外重要,這是歷史課的重要任務,也是每一位歷史教師的首要教學目標。
關鍵詞: 高二歷史 教學方法 教學反思 學習方法
高二是一個過渡時期,高二學生不像高一那樣懵懂無知,又不像高三那樣為了高考分秒必爭,歷史教師應抓住機遇,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不僅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獲得好的成績,而且要吸引他們探索人類歷史,成為有文化厚重感的人。
一、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學情
新學期伊始,教師每教授一個新班級,拿到課本,就應該在上學期考試成績的基礎上,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準備領悟新課標的精神,及時轉變舊的教學觀念和模式。此外最重要的是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熟悉教學,吃透教材,備好每一節(jié)課。教師備課時不能閉門造車,而要積極參加科組和年級組的集體備課活動,大家一起取長補短,交流思想,尋求共同進步。
教師備教材的同時應該備學生,對學生基礎不同的班級,備課時教師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排名靠前的優(yōu)等生,教師要教給他們學習方法,不但要學習眼前的知識,更要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對處在班級中間的中等生而言,教師要教給他們高效學習方法,有些態(tài)度很好,很想努力學好,但是花了跟別人一樣,甚至更多的時間,卻不能獲得一樣的成績,致使他們自信心受挫,對學習歷史失去興趣。而對于成績暫時不理想的后進生來說,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吸引他們對歷史學習投入更大的精力。
二、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
傳統(tǒng)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已不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歷史教師應靈活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并在實踐中不斷運用、不斷創(chuàng)新。尤其高二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要深入理解教材更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期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高考考綱對歷史課程學習提出的要求是:要具備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論證能力、合理的邏輯思維組織能力、簡潔通暢的文字表達能力。為實現(xiàn)以上教學目標,教師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一是設法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表達能力,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二年級是基礎年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為高三復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1.比較學習法
很多學生不是不喜歡歷史,而是不喜歡記憶繁多的歷史知識點,為此,教師應有計劃性地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如世界近代史不僅階段劃分明顯,而且?guī)讞l線索非常清楚: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的開展,資產(chǎn)階級思想運動,殖民擴張即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等知識在各個階段基本都有涉及,教師要提醒學生學習時注意比較、歸納、概括,找出其中共同點和不同點。資產(chǎn)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有十七八世紀早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改革,不同階段發(fā)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發(fā)展,但資產(chǎn)主義發(fā)展的程度不同決定了不同時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發(fā)生的具體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務、革命的進程、革命的結局和影響有所不同。
2.培養(yǎng)學生質疑意識和方法
歷史知識既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陀^性指史實是客觀的,主觀性指結論具有主觀性。歷史結論時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十分明顯的個人意識,學生學習時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思想,不能“只唯書”,而要學會思考。
史實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不是絕對的歷史真實,也存在謬誤。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卻是垂而不死,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再如,經(jīng)濟危機以前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xiàn)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幾年前從美國爆發(fā)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jīng)濟危機的厄運?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適應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是既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于學生分數(shù)提高的教學方法。今后教學中,教師要加倍努力探索,爭取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模式,成為更優(yōu)秀的教師。
三、教學反思
教師除了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構建高效歷史教學課堂外,還要注重課外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鬃诱f:“吾日三省吾身?!笨梢姺此嫉闹匾?。
鄧小平同志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币惶脷v史課成功與否,歷史教學意義和價值如何實現(xiàn),最終評價標準是什么,都要通過教師的教學反思體現(xiàn),要反思學生在這堂課上到底學習了什么,掌握了多少,是否對歷史課有了更大的興趣,這樣才有利于后續(xù)歷史課程學習。
反思不是指簡單通過一套試卷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記住了多少,而是通過總結反思看學生在哪些內容上還存有遺漏,哪些內容掌握比較扎實,這樣復習時才能有的放矢,重點識記薄弱的部分,長遠的說,有利于高三復習時有所側重,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
面對新課程改革,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實施?這是歷史教師要思考的問題,未來我們將面臨更多、更重的工作任務,挑戰(zhàn)也更大。努力學習、深入鉆研、尋找對策及今后努力方向是每一個歷史教師最重要的目標?!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每一位歷史教師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參考文獻:
[1]張漢林.高中課堂有效教學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周健.中學歷史有效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4(17).
[3]潘偉玲.論中學歷史教學問題三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