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福良 王 錚
(福安第一中學,福建福安355000)
?
基于自主學習的針對性教學
——以魯科版化學2(必修)中“酯和油脂”教學為例
馮福良 王錚
(福安第一中學,福建福安355000)
摘要:以魯科版化學(必修二)中“酯和油脂”教學為例,通過先學、教學反饋,確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微型點撥、當堂訓練等教學,實現針對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促進學生發(fā)展。
關鍵詞:化學教學;自主學習;點撥訓練;針對性
針對性教學就是針對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教材有的內容通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以下稱為“先學”)是可以掌握的,這些內容處于學生的現在發(fā)展區(qū),不應成為教學針對的對象;而有的內容學生暫時未知,這些內容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是教學針對的對象。大量實踐證明,只有針對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停留在現在發(fā)展區(qū)的教學,只能制約學生的發(fā)展。[1]如何基于自主學習,實現針對性教學,現以魯科版化學(必修二)中“酯和油脂”的教學為例,談點看法。
從時間上看,先學與傳統(tǒng)的預習是相似的。但從本質上看,它們是不同的。傳統(tǒng)的預習通常是指學生課前的一種準備活動,雖從屬于課堂教學,但并沒有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先學強調的是學生要自行閱讀教材,獨立解決教材中的問題,它是課堂教學的立足點?;谧灾鲗W習的課堂,要求學生有規(guī)范的、高質量的先學。
在教學“酯和油脂”的前一天,教師要布置學生按教材和導學案進行先學,并提出明確的要求,如先學的內容、自測題的完成量、記錄存在的問題、學習小組討論這些問題,帶著通過討論仍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課堂。
要實現針對性教學,發(fā)現學生的未知是前提。要發(fā)現學生的未知,必須進行全面的教學反饋。課前,教師要多渠道反饋學生的先學情況(如通過學生互查、學科長檢查、教師全面檢查或抽查等方式)。課始,還需進行課堂檢測反饋,進一步發(fā)現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為實現針對性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如在“酯和油脂”的教學中,筆者進行下列檢測反饋。
【課堂檢測】完成下列檢測題(限時6分鐘)。
1.寫出乙酸乙酯水解的化學方程式。工業(yè)上以油脂為原料制取高級脂肪酸和甘油的原理是什么?
2.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乙酸乙酯在(填“堿存在條件下”或“酸存在條件下”)水解程度更大,為什么?
3.往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下列物質,振蕩均勻后,都放在70℃~80℃的水浴中加熱。
(1)填寫表中的空格并說明理由。
(2)上述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
(3)第1組實驗用水代替氫氧化鈉溶液或硫酸溶液,其原因是_______。
檢測完成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上述問題,教師傾聽學生的回答。通過檢測發(fā)現:第1題和第2題學生能順利作答,說明學生的先學有一定效果,第3題的第1小題,學生參考教材中的實驗,能填寫表格中的數據,但不能正確說明理由,說明學生的先學還處于淺層;第2小題,學生知道該實驗的目的是:酸或堿存在的條件下,乙酸乙酯水解反應速率的比較;第3小題,有部分學生認為是對比實驗,但不理解什么是對比實驗,對比實驗有什么用,也有學生認為實驗2、3才是對比實驗等。
由此發(fā)現,乙酸乙酯的水解反應方程式的書寫、酯和油脂的組成和性質等內容處于學生的現在發(fā)展區(qū)的內容。而“乙酸乙酯的水解”的實驗設計是處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內容,是教學主要針對的對象。
發(fā)現未知之后,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從已知去認識未知,變未知為已知。這時教師的教學不可采取“面面俱到”的方式,否則教學缺乏針對性,而應采取“微型點撥”的方式。
“微型點撥”是指對學生自主學習后的“未知”進行詳細的、卓有成效的教學,通過以“點”帶“面”、以“小”放“大”,實現知識的整合,構建知識的系統(tǒng)性。“乙酸乙酯的水解”的實驗設計微型點撥過程如下:
【師】影響乙酸乙酯水解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生1】影響乙酸乙酯水解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有:乙酸乙酯的濃度、溫度、酸、堿等。
【師】若要探究稀硫酸對乙酸乙酯水解反應速率的影響,這個實驗該如何設計?
【生2】必須設計單因素變量實驗,即在乙酸乙酯的濃度、外界溫度等不變情況下,滴加或不加稀硫酸,記錄乙酸乙酯氣味消失的時間。
【師】外界溫度用70℃~80℃水浴進行控制。那么,如何控制乙酸乙酯濃度相等?
……
化學實驗是學生認識化學知識的有效手段。而物質的性質,尤其是化學性質,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實驗手段(化學實驗儀器和設備),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使物質發(fā)生變化時才會顯露出來,被學生感知。[2]明確了“乙酸乙酯的水解”實驗設計原理之后,學生僅僅從理論上認識了這個問題,并沒有真正掌握該知識。而學生動手實驗,能有效促進未知向已知轉化。
實驗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細致的指導:①實驗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觀察那些現象?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6人,三套實驗用品)內要對比分析實驗現象。②實驗中所用的三支試管要標記(如標:1、2、3或a、b、c);③每個實驗小組(2位學生)要進行分工,互相配合;④要注意試劑加入量,加熱時要注意安全。實驗中,教師要巡視,及時發(fā)現學生在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導。
實驗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實驗現象,探尋其中蘊含的知識。如相比于稀硫酸,加入少量NaOH溶液,更有利于乙酸乙酯的水解。原因是乙酸乙酯的水解為可逆反應,在堿性條件下,由于生成乙酸鈉,減小了乙酸的濃度,促進酯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動。其次,要引導學生想一想實驗中蘊含的科學方法。如前面的實驗中有對比實驗,也有對照實驗。再次,還要總結“酯和油脂”的性質,避免知識的“碎片化”,促進知識的結構化、系統(tǒng)化。
教學實踐表明,知識的鞏固離不開訓練。經過了檢測、討論、實驗、歸納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要精心設計當堂訓練題,強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評價學生能否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明確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化學新課程貼近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學生通過先學已掌握一部分內容。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缺少反饋未知這一環(huán)節(ji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趯W生的自主學習后,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反饋,發(fā)現學生的現在發(fā)展區(qū)和最近發(fā)展區(qū),實現針對性教學,促進學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紅.有效教學的原則——布魯納《教育過程》解讀[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2]鄭長龍.化學實驗教學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84(2016)03-0091-02
收稿日期:2016 - 02 - 22
基金項目:2014年福建省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基金課題(FZJJ20130901771)
作者簡介:馮福良(1969-),男,福建福安人,福安第一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