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玲
摘 要: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化知識的基礎階段,是對漢語言文學系統(tǒng)專業(yè),深入學習和探索的過程。立足于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主要分析了改善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教學現(xiàn)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落實,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但語文課程中的文言文教學方面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不感興趣,課堂教學質(zhì)量大打折扣等。鑒于此,以授人以“漁”為基本教學理念的文言文教學觀應該被足夠重視和有效落實。
一、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問題分析
大量的教學案例表明,初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首先,文言文是我國文學藝術瑰寶,是古往今來濃縮的漢語言文學精髓,是簡約、凝練的文字表達方式。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陳舊的文言文課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使許多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其次,網(wǎng)絡信息技術風靡全球,不少學生將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作為輔助學習資料,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缺少自主辨識和獨立分析,從而忽略了對文言文基本知識點的掌握和內(nèi)化。最后,文言文教學評價標準單純著眼于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生文言文學習成績的高低,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習能力、水平的高低,導致文言文的學習變成機械、片面化的“識記”,而不是對其內(nèi)涵和學習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效改善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策略分析
1.重視文言文誦讀技巧,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
文言文學習效率的提高,應該注重正確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文言文作為漢語言文學的一種,誦讀式學習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途徑。相關數(shù)據(jù)調(diào)查表明,60%的學生在一篇文言文課文學習結束后,課文的誦讀次數(shù)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為文言文課文太過晦澀、難懂,自始至終讀一遍都無法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
文學的學習離不開反復多次地閱讀,尤其是聲情并茂地朗讀,教師應盡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文言文誦讀的機會,通過小組合作模式或其他趣味性的活動來調(diào)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學生在文言文誦讀過程中,會因思維定式對一些難以理解之處進行反復推敲和思考,并逐步對內(nèi)容形成一種相對客觀的認知,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還促使學生加深記憶。另外,教師可以為學生推介與教材文言文相關的文言閱讀短篇,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文言文誦讀語感。
2.創(chuàng)設情境化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探索學習能力
文言文內(nèi)容較其他的現(xiàn)代文而言相對枯燥乏味,教師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探索學習能力,就更加離不開多樣化、趣味性教學模式的運用。情境化教學模式是現(xiàn)階段一種高效、靈動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在文言文課堂教學方面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評價。這一教學模式不但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文言文基礎知識,而且以“授之以漁”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文言文、如何學會文言文、如何真正學懂文言文。
例如,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課文的教授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讓學生觀看有關劉備臨終托孤的影視短片,將學生帶入到三國時期的歷史情境中,感受諸葛亮為了劉備統(tǒng)一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報國情懷,教師配合歷史背景的講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這一歷史情結的求知欲。學生處于教學情境中,教師巧妙引出《出師表》一文,讓學生先通過自己閱讀來理解文章大意。使學生好奇疑惑—閱讀理解—自主探究分析—掌握內(nèi)容要領。
3.教學實踐中舉一反三,注重文言文關聯(lián)性正遷移學習
文言文的學習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客觀規(guī)律,文言文的學習離不開文言句式、實詞、虛詞的不斷識記和積累,只有具備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人類對一種事物的學習往往表現(xiàn)為一定的關聯(lián)性,先學事物對后學事物可能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樣后學事物也可能對先學事物形成一種積極的反饋和一定程度的補充、激勵作用,這一原理即正遷移學習機制。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教師應該巧妙地運用這一機制,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注重系統(tǒng)化和條理性學習,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對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專心、深刻地分析和思考,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文言文作為語文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學習觀念和學習方法都應該更加科學化和理性化。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點撥和幫助,但更應教會學生同一類問題的解決方式和途徑,讓學生在探索和自主思考中學習,讓學生掌握同一問題的關鍵點和實質(zhì)。初中文言文教學應做到授之以“魚”,更要做到授人以“漁”。
參考文獻:
[1]孔曉玲.初中文言文文體意義的挖掘及教學應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12(2).
[2]李曉舒.走出沉悶課堂 感受古文神韻: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效率[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
[3]翟朔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策略探討[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4(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