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欣
【摘 要】審計整改是審計成果的具體體現,也直接影響了審計機關的嚴肅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加強審計整改工作是審計機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闡述了審計整改內涵及工作現狀,并從五個方面分析了審計整改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同時提出了加強審計整改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審計;整改;問題;對策
隨著審計工作的不斷發(fā)展,審計地位的不斷提高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的逐步推行,審計整改情況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審計作為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的“免疫系統(tǒng)”,查處問題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揭示問題促進整改,所以加強審計整改工作尤為重要。
一、審計整改內涵及工作現狀
審計整改通常是指被審計單位及其他有關部門,對審計決定書、審計(調查)報告、審計移送處理書等審計文書作出需要執(zhí)行的審計決定、提出的審計意見和建議、移送處理的事項,進行糾正、查處、完善制度和改進工作的行為。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被審計單位執(zhí)行審計機關作出的審計決定的行為;二是被審計單位根據審計報告提出的意見,采取措施改進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為。
審計整改工作是審計工作的目的和動力之一,審計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審計整改成效。審計機關作為政府的組成部門,既要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匯總被審計單位整改情況,還要對被審計單位整改成效進行評估,肯定整改成效,指出存在不足,確保審計整改工作不留尾巴。因此,審計整改不僅僅是被審計單位的工作,也成為審計工作的一部分。
近幾年,大家發(fā)現審計曝出的問題基本趨同,而且審計發(fā)現的舊問題還未整改,再次審計時同樣的問題依然存在,屢審屢犯使審計的作用力受到影響,也損害了政府職能部門的公信力。審計對于財政資金健康運行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審計發(fā)現和揭露問題后,更需要關注的是問題如何解決、如何整改。審計的目的并非是發(fā)現和揭露問題,更重要的是促進問題的有效整改。審計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查錯糾弊的層面,只是監(jiān)督財政資金花到哪兒了,有沒有舞弊等行為,而更應該關注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查出的問題如何整改的、相關責任人的問責等問題。
盡管近年來審計整改工作不斷受到重視,但是在基層審計機關,審計整改工作是整個審計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重審計而輕整改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被審計單位作為審計整改的主體,在具體整改過程中存在避重就輕、蒙混過關、敷衍了事等現象,導致審計整改工作不到位,對相關責任人的追究和問責力度不夠,審計整改的效果就不容樂觀。
二、審計整改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審計整改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約束。審計整改工作沒有真正的納入法律,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中都沒有關于審計整改工作的具體條款和規(guī)定,只是在國家審計準則中涉及了有關審計整改檢查工作的內容,造成審計機關執(zhí)法手段單一。對于某些拒不整改的單位和個人缺乏強制性的法律手段,無法促使其整改到位,這是審計整改落實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避重就輕,消極整改。被審計單位就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往往采取避重就輕、避實就虛、敷衍了事等方法,或者有意識的進行選擇性整改。對容易整改的問題,如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建議容易接受和整改,而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如補繳稅費、上繳財政等建議,整改時的態(tài)度往往變得比較消極。
3.蒙混過關,敷衍整改。被審計單位為了應付審計整改回訪檢查,在審計整改情況報告中夸大其詞,從表面上看已經整改,一旦要求其提供實質的整改證明資料,如責令限期繳納收入的繳款證明、調整賬目的賬務調整證明等,被審計單位就拿不出相關的整改證明資料,企圖蒙混過關,敷衍審計部門。
4.部分審計出的問題已既成事實,造成審計整改難。如部分被審計單位違紀違規(guī)資金已經使用,無法追回或歸還原資金渠道,若強行追回則要遇到相當大的阻力。
5.屢審屢犯,改完再犯。對于審計查出的問題,審計機關的懲戒和處理力度不夠,加之被審計單位領導重視不夠,個別被審計單位維護自身利益,對審計發(fā)現問題屢審屢犯,這次審計發(fā)現的問題整改了,下次審計這個問題繼續(xù)存在,需要繼續(xù)整改,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樣就降低了審計的權威性,不利于審計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三、加強審計整改工作的對策
審計工作的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依法嚴肅查處問題,二是要督促有關單位進行整改。發(fā)現問題、揭露問題、抓好整改,是審計工作至關重要的三個步驟。只注重發(fā)現和揭露問題而忽略整改,審計查處的問題就會不了了之,審計的最終目的就不能實現。所以,必須督促被審計單位糾正存在的問題,督促整改,同時,審計機關也要建立審計整改工作機制、審計整改回訪制度等。
為加大審計整改力度,進一步提升審計成果運用水平,強化對被審計單位日常管理監(jiān)督,因此對加強審計整改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審計整改工作機制。國家審計準則中明確指出:審計機關應當建立審計整改檢查機制,督促被審計單位和其他有關單位根據審計結果進行整改。建立業(yè)務科室負責、綜合統(tǒng)籌、行政領導審定的審計整改工作機制。審計組組長(主審)是審計項目整改的直接責任人;業(yè)務科長是審計項目整改的管理責任人;綜合部門對審計整改情況進行督辦、匯總和分析,并提交報告至主要領導。
2.堅持審計回訪制度。一是對正在整改的建議定期進行跟蹤回訪,確保建議落實到位。二是建立審計項目落實回訪臺賬,實時了解匯總回訪情況。三是對特別是對于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實行區(qū)委組織部、區(qū)紀委、區(qū)審計局等部門的聯合參加回訪的制度,加大領導干部對審計建議落實的重視程度。
3.加強審計整改工作的對外宣傳力度,積極爭取各級領導、各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同時要加強審計人員的責任意識,要制定和健全審計整改工作的相關制度,使其正規(guī)化、制度化,用具體可行的制度來落實審計整改的責任。
4.加強被審計單位審計整改的執(zhí)行力度和配合力度。審計整改工作最終還是要靠被審計單位來完成。審計整改效果的好壞與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態(tài)度、力度息息相關,因此,加強被審計單位審計整改的執(zhí)行力度和配合力度,這樣才能促成整改工作的最終落實。
5.實行反饋機制。對不積極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單位,以報送專項材料的方式向政府部門匯報情況。同時,要增強審計工作的透明度,用審計情況通報、審計結果公告等形式公開審計結果,用社會輿論監(jiān)督的力量來促使被審計單位加強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