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玉
內容摘要:隨著綜合國力的發(fā)展,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英語是國際語言,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識顯得非常重要。本文以高職英語中的文化教學為切入點,分析文化教學的理論背景,及其與二語習得的關系,進而探討高職英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意義和可行性,以期為我國高職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英語 文化教學 二語習得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國家和地區(qū)最多的國際語言,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對于中國高職學生來說,英語也是一門必修課,能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奠定語言基礎。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語言教師和學者都熱衷于討論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合的問題,認為必須把英語文化的培養(yǎng)和語言知識的教育結合進行,以語言和社會活動為中介,幫助學習者建構知識體系。
一、文化教學的理論背景
(一)、傳統(tǒng)的二語習得理論
在中國,英語是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的。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學者們對二語習得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或側重于描寫,或側重于假設,或側重于實驗的各種理論。其中最主要的是關鍵期理論,中介語理論和輸入假說等。關鍵期理論認為人腦中專門負責語言學習的布羅卡區(qū)在人類2-4歲時開始快速發(fā)育,12歲之后基本停止發(fā)育,無法將外語知識直接貯存在布羅卡區(qū),而只能存儲在記憶區(qū),兩種語言之間無法自如轉換,因此外語學習必須充分利用語言學習的關鍵詞。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提出中介語理論,認為二語學習者的語言是在習得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立于母語和二語之外的語言體系。美國學者Krashen提出輸入假說認為足夠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就能促進學習者的語言輸出,即i+1輸人模式。(孔宋堯,1994)。
(二)、社會文化理論與語言習得
語言源于社會文化交際的需要。英語教學也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20世紀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和符號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社會文化學的概念?;谏鐣幕虒W理論,很多學者進行調查研究來探討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新的語言知識是如何呈現(xiàn)的, 又是如何在認知發(fā)展?jié)撃軈^(qū)進行學習支援和二語學習時被學習者所內化的。很多研究表明能手和新手之間的互動能夠促使能力通過社會交互作用傳遞給新手,互動中更有利于不同語言文化的理解和習得。總的來說社會文化理論在社會交際和語言發(fā)展的關系視野下著手研究二語習得,為我們展示了研究二語習得的新視角。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習得應該產(chǎn)生于語言交往的過程中,讓學習者在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積極建構知識體系。
二、高職英語文化教學的意義
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最主要是因為生源的問題,大部分高職學生英語基礎低,詞匯量少,語法混亂,英語文化知識欠缺,英語難學進一步打擊學習的信心。而且高職學生普遍沒有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英語與就業(yè)沒有直接關系,對英語學習積極性也不高,直接影響了英語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高職英語教學主要采用教師主導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根據(jù)社會文化教學理論,我們應該重點培養(yǎng)具備英語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應該在跨文化交際中,凸顯文化因素。這樣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語義,進行有效交流,提高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三、高職英語文化教學的可行性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推行文化教學是否可行?有些人認為學生英語基礎差,所學英語內容簡單,不需要文化因素導入,也會因為學生語言水平不夠而不可能做到文化教學。事實并非如此,高職教師不僅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擴大高職學生知識面,讓學生多通道了解英語文化,還可以將在正式的課堂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任何語言教學階段,在語言教學中結合文化教學都是有可能的(徐家禎,2000)。在英語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比較不同的文化,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和學習。這種“以語言形式為主,與文化項目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更合適高職英語者的學習情況。
(作者單位:廣東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