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本年
摘 要:學校的真正生命在課堂,它的質量保證是常態(tài)課。只有用心關注常態(tài)課,學生才能真正發(fā)展,教師的工作才有價值,老師的提升才有內涵,學校才有活力。本文從分析目前農村中學常態(tài)課的現狀入手,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上好常態(tài)課的看法,力求為農村中學的常態(tài)課教學提供一些參考,為大家?guī)硪恍﹩⑹尽?/p>
關鍵詞:常態(tài)課;現狀;出路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2-009-2
所謂常態(tài)課,其實就是教師在常態(tài)下的上課。常態(tài)課不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狀態(tài)下的隨意課,而是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有利資源,融入教者的智慧,在課堂上顯出教者的創(chuàng)造性、豐富性、靈動性,由此上出的常態(tài)課不但生氣勃勃、扎實生動,更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而目前尤其是農村中學的常態(tài)課現狀令人堪憂:
首先,教師課前準備不充分。一是對教材鉆研不夠。由于教學課務重,每天雜事多,再加上對教書育人的認識有也只是停留在一個膚淺的認識上,因此,課前雖然教師對教材進行了一定的分析,但由于所花時間的有限性,對文本的理解僅停留在文字表面或由文字直接揭示的人文性上,對教材缺乏深層的理解。二是對學生情況分析不夠。我們有很多老師,在課前備課時根本不去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知識基礎、認知水平、生活閱歷、學習習慣等),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時,無的放矢,只是簡單的認為我備課了,這樣的課還沒有上,就已經與學生的認知狀況脫節(jié)了。三是對課堂準備不充分。對于這節(jié)課怎么上,在上課期間會出現哪些問題,怎么去解決,我們很少有老師在課前進行有效的思考。尤為嚴重的是,我們還有部分老師甚至不備課。
其次,常態(tài)課的教學設計不合理。教學設計只是教師一種課堂的預設,是否科學地進行常態(tài)課的設計直接關系到課堂質量的高低。然而在現實中,教學設計過于簡單化、程式化、模式化的現象較為嚴重。在具體操作中存在以下幾個弊端:一是只分工不協(xié)作。有的學校在進行集體備課時,只有教學內容的分工,沒有共同研究的協(xié)作,集體備課流于形式。二是只“拿來”不思考。有的教師只把教研組集體備課的材料“拿來”全盤照搬,沒有自己的個性的思考,這樣的教學設計對課堂教學只能是有害無益。此外,還有部分學科幾乎就沒有集體備課,完全是教師一個人盲打莽撞,這在現實的教學中還是經常出現的。
再次,常態(tài)課的課堂效率低、隨意性大。一是低效。即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策略運用不佳。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教師直接夾著一本書進課堂的現象,什么教學具都沒有,可謂是“一支筆,一本書,一張巧嘴說半天”!沒有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fā),變革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興趣,凸現學生主體作用;在通過點撥、引導、交流等方式為學生釋難解疑的方面做的不夠,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一無所獲。讓學生在展現思維過程,主動求證答案中學習,鍛煉思維,提升能力,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也還有的教師的確有教學的熱情,總想在教學中追求完美,追求創(chuàng)新,因而在課堂上運用了許多“時尚”的教學技巧,例如刻意追求多媒體的運用。有些教師不顧教材內容是否需要,運用了大量的圖片和影視資料,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45分鐘就在多媒體課件的熱熱鬧鬧中結束了。這樣的教學讓人看到的只是空洞與浮躁,丟掉了應當重點講解的學科本質。
常態(tài)課設計以及教學的低效,帶給學生的是不合拍的教學進度,難消化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學生作業(yè)如山,大量的課后時間被占用;另一方面,教師忙于批改機械練習,苦于補差,沒有時間研究課堂教學。二是隨意性大。如果說低效還算是有一點效率的話,那么課堂的隨意性則更是教學之大忌。我們也有部分老師在常態(tài)課上的表現則更是令我們擔憂,這是教學嗎?這是上課嗎?上課的時候隨意打手機、隨意抽煙,旁若無生;至于講課,想講幾分鐘就講幾分鐘,根本不去考慮學生的感受;有時候隨意地上學生自習;有時候練習一發(fā),學生做練習,稍有點負責的,還把練習的答案講解一下,至于練習有沒有針對性,那就只有天知道了。這種常態(tài)課中的“非常態(tài)”已經不能僅僅從師德的角度來評說了。
第四,缺少課后反思的意識。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對課堂教學而言,則是“教而不思則罔”。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里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fā)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課后反思是一個自省教學行為的過程,如果說我們課前缺少應有的預設,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遺漏,如果能及時反思記錄,便易于我們吸取教訓不至犯同樣的過錯。只注重課堂教學的實踐,不注重課堂教學的反思,教師就會停滯不前,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課堂也會漸漸失去生機與活力。
正是這些“非常態(tài)”的因素,(備課不充分、教學目標散亂、教學隨意、教學反思的缺失)使我們的常態(tài)課課堂效率低下。目前全省上下正在嚴格規(guī)范中小學辦學行為,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顯得尤為重要,學校的真正生命在課堂,它的質量保證是常態(tài)課。只有用心關注常態(tài)課,學生才能真正發(fā)展,教師的工作才有價值,老師的提升才有內涵,學校才有活力。那么究竟如何上好常態(tài)課呢?筆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如何上好語文常態(tài)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課前準備是上好常態(tài)課的前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上好常態(tài)課,首先要在課前下功夫,講究一個“備”字。在真實呈現教學進度中,執(zhí)教者要講求一個“備”字。因為,課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作用著教師的備課風格?!皞洹?,首先教師要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揣摩教材編者的意圖、教材的結構體系;對于一篇篇課文,更是要潛心研究。只有教師與教材的用心對話,才會有學生與課文的真實對話。
其次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語文課堂教學要保證有效性,必須仔細揣摩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景,刪繁就簡,做好教學方案的預設。教師要研究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要善于在新舊知識之間為學生搭建橋梁。最后,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教學設計。網絡的普及使得豐富的教學資源信手拈來,其中不乏名師關于教學設計的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來主義”,整堂課照本宣科,即使再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與學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既要研究書后習題,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揣摩學生學習課文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之后,再參考、借鑒別人的教學設計,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充分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學會學習,讓即將實施的多邊對話充滿激情與智慧,充滿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溝通。
二、課堂教學是上好常態(tài)課的關鍵
1.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性。
新課程強調在教學關系上“教”要促進“學”,而教學的本質在于“引導”,沒有否定“教”,但是對“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yōu)秀的教師,在他們的課上,內容深一些的課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淺出;平白一點的,能淺文深研,上得厚實有味。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眼里始終要有學生,講在需講之處,撥在應撥之時。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應把學生放在生動活潑的主動發(fā)展的位置上。讓學生以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課堂學習之中。學生的學習效率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率的標尺。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效率就會很高。所以要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整個身心都得到解放,在教師引導、幫助和促進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教學內容簡潔明白。
我們認為,閱讀教學必須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突出語文的本體任務。閱讀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應該簡潔,突出重點,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以語言文字學習為核心,整合語文教育的“三維”目標,思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如何有效的落實在語文課堂里,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優(yōu)化。語文課應是實實在在地為了所有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于是盡可能的把于目標不益或雖有益或效果不明顯的東西去掉,可謂是“刪繁就簡三秋樹”。也即是把“根”抓住,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至于其他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技能訓練,只能是語文學習的“副產品”,應該是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服務的。
4.教學環(huán)節(jié)整體把握。
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對教材的整體把握,針對不同的文本,我們應該有不同的解讀,有的抓住文章的一條線—情感變化線,就能準確地把握教材的教學方向,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時,只要抓住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由盼到躲的感情變化就能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了;有的抓住一些重要的詞語來處理教學,效果非常有效,如在教學《海燕》這一課時,我用一個“牽一而發(fā)動全身”的問題:讀完課文,你會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海燕呢?學生匯報出許多的詞語:高傲、勇敢、樂觀、堅強等等。通過對這些詞語的把握,學生就能從重要的詞語中學習文字背后的所蘊涵的含義和情感。眾所周知,語文課是學習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學習文字整合的訣竅的:或是“披文以入情”,明了怎樣的言語形式承載了怎樣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了高質量的思想是借助高質量的言語形式來表達,并較為成功地外化為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語言運用能力。必須通過聽說讀寫的能力的藝術化的訓練促使人的情感、思想、態(tài)度、價值觀的提升。只有整合教學環(huán)節(jié),才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的把握。如何整合教學環(huán)節(jié)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設問的質量,擴大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容量,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空間。
5.讀寫訓練扎實有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兒所講的對話不是語言學的“對話”,而是一種教育理念。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師生、文本之間的多向交流、深層交流。其不僅具有人與人的言語交際特征,更突出的是人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在讀文章時的理解、體味、批判、反思、運用及兩個或更多人在讀文章時的言語交流與碰撞。
我們認為,學生是對話的主體,對話的主要形式是讀書。語文課有效性的外在表現是:聽說讀寫的提高,內在表現是:豐富自己的情感。因此,閱讀教學必須以讀書訓練為重點,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注重讀書質量,扎扎實實地落實閱讀教學的“九字訣”:
“讀得進”——既要重視朗讀,又要重視默讀。引導學生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系地讀,步步深入地讀。通過讀書,讓學生在課文中“走個來回”,完成對文本語言的玩味、賞析和內化,方法的歷練和提高,情感的體驗和熏陶。
“記得住”——作為語言學習來說,閱讀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儲備。小學生正是記憶的最佳期。因此,積累語言應該是小學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目標要求之一。要通過閱讀讓學生積累精彩而又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一些語言模式和語言圖式,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個良好的語言反應機制。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背誦積累,我們倡導的是“活記樂背,主動積累”:一是熟讀成誦,水到渠成。即“功在誦前”,認讀和表情朗讀要為背誦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訓練,使學生對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以致學生背誦課文時水到渠成,輕松地完成任務。二是演誦結合,寓趣于誦。即根據文體的特點,可以通過講故事、當導游、演課本劇等不同形式,激發(fā)學生背誦課文的積極性,既使學生享受到背誦的樂趣,又使學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審美的熏陶。
“用得出”——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是集對語言的理解、吸收、內化和運用于一體的綜合性訓練。葉老殷切地教導:“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文”其實涵蓋了人們語言交際的聽、說、讀、寫的運用行為和“語言運用”的結果。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懂得了一個道理:只有在不斷的“感知、領悟、積累、運用”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練就本領?!墩Z文課程標準》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讀寫遷移訓練的要求,但是在有關部分的表述中還是強調在閱讀中“用得出”的。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扎扎實實地落實這些練習,通過運用,及時地把學生儲備的語言由消極的轉化為積極的。語言的學習,要?!熬殹辈恍福挥小熬殹?,才能使學生的詞匯由量到質地飛躍;只有“練”,才能使學生的運用由表及里地落實,只有“練”;才能使學生的能力由淺入深地提高。每一堂課的“練”,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據單元主題及其教材特點,選擇“字、詞、句、篇”、“聽、說、讀、寫”中某一側重點來練,達到堆沙成塔之功效。
6.教學形式樸實有效。
解決教學形式花哨的根本措施就是端正教學思想,提高對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認識,不趕時髦,不搶風頭,實事求是,講求實效,要以最經濟的教學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學效率,追求樸實的教風,扎實的效果,把閱讀課上得“簡簡單單”“清清爽爽”。
作為一個有責任的的教師,常態(tài)的語文課堂,一定要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作為課堂關注的全部,真正達到常態(tài)中追求三維目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