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
摘 要: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文學欣賞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中職學生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yǎng)等諸多功能。針對目前中職學校文學欣賞教學現(xiàn)狀,本文提出構建中職語文文學欣賞的有效課堂模式,以此為中職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供可行性參考。
關鍵詞:中職語文;文學欣賞;有效課堂
中職語文課雖然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功能,但卻一直不被學生重視、學習興趣不高。隨著課改的深入,在中職階段開設文學欣賞課程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局面。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基于人性對真善美的深層次追求,能在靈魂深處打動進入審美世界的讀者,應該說,只要方法得當,文學欣賞課完全可以激發(fā)起中職學生的興趣,使之在審美活動中得到教益。
一、中職文學欣賞教學的學情和校情分析
(一)學生基礎薄弱、整體文學修養(yǎng)不高
目前,中職學校生源素質普遍偏低。由于在他們之前的語文教育中,多數(shù)初中語文老師一味追求應試教育的高分效應,致使大多數(shù)學生閱讀面非常狹窄,對于一些經(jīng)典的文學巨制,例如我們的四大名著,學生幾乎沒看過,有的看了也看不懂,更別說欣賞了。即使偶爾讀一點文學作品,通常也只側重于文學作品中故事、情感的表象感受。
(二)中職學校的審美教育嚴重缺失
中職學校大多重視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審美和鑒賞能力的形成更多地依賴于直覺,缺乏以文學理論為依據(jù)的科學理性的指導。目前很多學校幾乎沒有開設文學欣賞課,多數(shù)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專業(yè)技能的提升上,平時很少接觸文學作品,缺乏積累,從而導致文學審美接受能力不足,這樣很不利于其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二、中職學校文學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有效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
文學欣賞并非是人人都能涉足的“低門檻”技藝,而是需要比較專業(yè)的文藝理論和方法的指導。由于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一些缺陷,很多學生都缺乏對文學作品美感的基本把握,而一些語文老師也認為不適合給中職生系統(tǒng)講授文學理論,致使學生在面對文學作品時,常常感到無從入手。事實上,需不需要系統(tǒng)傳授文學理論是一回事,能不能夠將一些基本的文學理論和欣賞方法有效地滲透進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則是另一回事。必要的方法論的指導也是提升學生文學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學生對經(jīng)典作品的感受過于狹隘、缺乏更包容開放的審美視野
從學生角度而言,他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往往容易以自己有限的生命體驗取代對作品本身的深層次感悟、理解,對判斷對象的美丑習慣于運用自己的主觀感覺去評價,他們極其有限的閱讀體驗,又使他們?nèi)狈侠碛行У膮⒄障?,不能夠對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審美價值判斷,欣賞能力也難以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構建中職語文文學欣賞教學的有效課堂模式
古今中外的文學經(jīng)典都可以成為中職文學欣賞課程教學的材料,面對這些經(jīng)典,我們應立足于“賞”,利用朗讀法、觀演法、討論法、寫作法開展教學,從而構建中職語文文學欣賞教學的有效課堂模式。
(一)朗讀法:學文千法,誦讀為本
中國文學中的詩歌、散文等經(jīng)典篇目往往都有較強的音樂性和韻律感,在這些文本的教學中,誦讀顯得尤其重要。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里,筆者想強調的是以“發(fā)聲”為主的朗讀。它的表現(xiàn)形式比“紙上閱讀”更加活潑,更能調動讀書興趣不高的中職生的參與積極性。對詩歌鑒賞,最好的鑒賞方法是“讀”。例如《致橡樹》這首愛情詩很多學生都沒讀過,更不知道其作者舒婷。但一提到愛情,學生都很敏感。這時教師可順水推舟先范讀一遍,最好是采用配樂詩朗誦,盡量做到聲情并茂。當教師向學生講讀文本后再讓學生朗讀,還可分角色讀,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呼喚自由,平等獨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觀??傊?,要讀出層次,讀出韻味,讀出個性。
(二)觀演法:觀看相關影視作品提升學生的審美興趣,利用角色扮演讓學生進一步融入作品,以增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
由于學生課余時間缺乏積累,課堂內(nèi)教師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對學生進行知識滲透與拓展。例如在講《趙氏孤兒》這部戲劇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影片以刺激他們學習的興趣,換一種形式引領學生進入作品創(chuàng)設的情境,通過畫面和聲音形象直觀地感知作品,從而獲得進一步的審美體驗。青春期的學生很自我,表現(xiàn)欲強,課堂上應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格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對于《雷雨》這部話劇,里面的人物語言個性鮮明,學生可分角色扮演,在讀對白的過程中進一步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言外之意。這種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有效、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從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三)討論法:在自主討論,合作探究中挖掘作品
中職階段的文學欣賞課要高度重視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要通過多種活動形式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從而達到“奇文共欣賞”的教學目的。言為心聲,在文學欣賞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在小組討論中大膽發(fā)表自己的閱讀感受和對作品的看法。筆者在教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考慮到這篇小說主題鮮明,故事結構緊湊,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一開始便對故事的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與結局四個部分進行了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情節(jié)是性格發(fā)展的歷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jù)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分析林沖的形象,尤其是在山神廟殺敵前林沖性格的核心“隱忍”。然后讓大家進一步探討作為八十萬禁軍的總教頭,膽識過人,武藝超群的林沖為什么要這樣隱忍茍安,提示學生從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考慮,教師可結合故事的寫作背景和前情提要作簡單介紹,引導學生追本溯源,探究事物的因果聯(lián)系,進而再討論本來逆來順受,忍辱妥協(xié)的林沖為何要“反”,從而理解林沖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和”官逼民反“的深刻主題。
(四)寫作法:在習作中深刻領悟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作為語文的基本功之一,“寫”相對“讀”和“說”對學生的語言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檢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然而在日常的文學欣賞教學中,作者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有偏頗,他們一味強調學生基礎薄弱,只要在“讀”與“說”上面多下工夫即可,寫可以忽略。但是,正因為中職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薄弱,所以更應該通過勤寫多練來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要有意識地借助已有經(jīng)典的示范作用,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寫作,以此提高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例如《我愛這土地》這首現(xiàn)代詩語言質樸,感情深沉。說到愛國,大家容易產(chǎn)生共鳴,但是時過境遷,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這種情感呢?在拓展實踐環(huán)節(jié),作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由欣賞到創(chuàng)造性仿寫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把現(xiàn)實融入進去適當加以改寫,如把“嘶啞”的喉嚨改成“清脆”的喉嚨,學生再次品讀會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對于小說《項鏈》的鑒賞,由于小說最后有“留白”藝術,學生可通過想象活動把內(nèi)容續(xù)寫完整,動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并融入已有的審美體驗,進而向更高層次的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進發(fā)。
總之,在中職階段的文學欣賞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中職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改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更多學生喜聞樂見的欣賞平臺,以豐富文學欣賞的形式,力求將欣賞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虞小琴.中職語文文學欣賞策略探析[J].中學課程資源,2015.1.
[2]左曉麗.課改背景下中職文學欣賞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思考[J].語文學刊,2013.8.
[3]高芳艷.文學欣賞教學策略之我見[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06.3.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充衛(wèi)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