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發(fā)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運用新穎、先進的教育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筆者從激發(fā)興趣、合理利用等方面來淺述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小學數學課堂;融合
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學生個性的積極主動發(fā)展。筆者在數學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信息技術對學科教學融合的探索,從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教學環(huán)節(jié),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操作進行探究,再到網絡化的合作學習,獲得了一些啟示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激發(fā)興趣——學生探究的搖籃
在數學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老師在講臺上講的津津有味,學生在講臺下卻流露出消極厭煩的情緒或自己做其它的事情。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通過色、形、聲、光,將數學的教授過程直觀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各種感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完“比例”之后,我讓學生思考:具有六個約數的最小的兩位數是(12);它有哪些約數?(1、2、3、4、6、12);這些約數可以組成比例嗎?學生經過簡單的思考,發(fā)現(xiàn)可以組成比例。學生經過討論之后,找到了很多個比例。我將他們說的比例及時輸到電腦屏幕上。由于這六個數可以組成九個“原始”比例(不允許重復數字,如1﹕2=2﹕4就不算),每個“原始”比例可以組成八個不同的比例,所以,一共可以組成72個不同的比例。這樣的梳理,排列清晰、整齊美觀,讓學生充分看到了數字、數學的美,同時,也接觸了初步的排列組合。思維有序、方向發(fā)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克服一切困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利用——優(yōu)化課堂的奠基石
1.導入更親切
好的課前導入不但可能營造輕松的教學氣氛,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維潛能。所以教師在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時,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運用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如在教學“認識更大的數”時,我在課前安排學生上網搜集有關的數據課堂上匯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我國的土地面積、糧食產量、國民生產總值,還有一些有趣的人體數字等等。通過這些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數據材料,學生不僅輕松地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而且還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科學的思想教育。通過網絡收集有關資料,利用多媒體的視頻、聲音結合和圖文并茂等功能,對有關課后閱讀材料進行圖文并茂的講解,特別是有關數學家的人生經歷及其科研成果等等。事實證明:只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發(fā)展空間和學習資源,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將是不可估量的,而網絡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正好把他們從課本的束縛中解救出來。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豐富了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學生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2.新授更和諧
現(xiàn)代化技術具有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它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在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它延展了課堂的空間維度,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實現(xiàn)了聽覺、視覺、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通過欣賞國旗、紅領巾、三角尺等物體讓學生初步認識角,先通過閃爍點,然后從點慢慢的延伸出兩條邊,再讓點和邊同時閃爍,最后在兩條邊的中間出現(xiàn)“角”,使學生了解數學中所定義的角。實現(xiàn)了課堂與現(xiàn)時的相融,宏觀與微觀的相融,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
3.練習形式更豐富
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優(yōu)化練習環(huán)節(jié),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加大練習量,變換練習題形式,引入生活片斷,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練習??梢栽鰪妼W生運用新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反饋信息,使教師有充分的依據改變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教學任務也得已圓滿完成。
同一種題型的練習,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我們應該常變換訓練形式,以讓學生的情感體驗保持在適度興奮狀態(tài)。如《計量單位》練習除填空、選擇和判斷三種常見題型外,還可增設:①趣味改錯題:清晨9點,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起來,用了8小時刷牙……②實踐操作題:請測量出你書桌的有關數據。③報告題:一本故事書可用幾個計量單位來說明?
三、精彩呈現(xiàn)——學生學習的催化劑
電教手段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加快了學生理解進程,相當于增強了學生的任知能力,從而縮短了學生對同樣內容的接受時間,為增大課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利用電教手段可以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在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xiàn)出來,這樣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課堂效率。如教學“圓柱體的體積計算”這一課時,為了推導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師需要演示操作:把圓柱體進行分割,拼插成長方體,由長體的體積公式: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得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也是底面積×高,再由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進一步推導得:V=πr2h。那么,在學生分小組操作完后,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彌補了用板書無法完成的遺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恰當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手段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據教學章節(jié)的知識結構和實際來進行教學設計。我們應該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網絡時代,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xiàn)代科技,讓數學課堂因現(xiàn)代教育技術更美麗!
參考文獻:
[1]吳正生.新課標指導下概念教學的策略[J].廣西:小學教學參考,2012,9
[2]謝飛翔.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初探[J].福州:福建教育,2015,2
[3]院會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初探[J].北京:小學各科教與學2015,11
作者簡介:
周春林,1979年3月,男,本科,浦江縣平安中心小學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平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