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明
摘 要: 在數學學習中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能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意味著數學教育需要培養(yǎng)人的更內在的、更深刻的東西,這就是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 數學素養(yǎng) 學習空間 教材
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文化對人的影響表現為人的數學素養(yǎng)。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變革的加劇,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數學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和認識的不斷提高的印證。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認識。
一、樹立新理念
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應樹立怎樣的數學教學觀,我們的數學教育應如何關注學生發(fā)展,給予學生的是快樂還是壓抑,是創(chuàng)造還是束縛?《課標》提出:數學課程,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重視學生的心靈關懷,就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目標之一?,F代課堂教學觀的核心就是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從生命的角度看,每一節(jié)課都不是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和技能訓練的過程,而是伴隨著交往、創(chuàng)造、追求、選擇、意志努力、喜怒哀樂等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全面參與。因此,教師既要與學生進行知識的對話,更要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讓學生獲得心靈的快樂、寧靜和滿足。如筆者在教學二年級數學上冊的《可能性》時,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了一個摸球環(huán)節(jié),采用了學生兩小組摸球競賽的形式。摸球的兩個口袋中,一個有紅球,另一個沒有紅球,比賽以摸到紅球多的小組獲勝。很多教師采用了這樣的方式,而實際上,這樣的方式讓沒有摸到紅球那隊的學生心里特別不舒服,他們會認為老師明知那個口袋里沒有紅球還讓他們去摸,這樣的行為帶有欺騙性,會影響學生的上課情緒。也許他們是學到知識了,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并不快樂。所以,后來我把這一設計進行了修改,改成我與一組學生進行摸球比賽,沒有紅球的口袋給老師來摸。以期讓學生動用動腦實踐操作,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二、拓展學習空間
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數學問題,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其引入課堂。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時,可從學生愛喝的飲料的情境中引出教學內容:“雪碧一箱24瓶,16箱雪碧一共有多少瓶?”由此引出新課學習。在應用題教學中,有許多數量關系在現實生活中是廣泛存在。例如,在教學“三步計算應用題”時,教師可從學生購買文具的情境中引入:“小明在求知文具店買了3支鉛筆,每支8角,又買了4本練習本,每本5角,小明買文具用了多少錢?”有幾何初步知識在生活中的大量應用,如,“裝修房子所用地板的面積”、“計算操場跑道的長”、“求罐頭的容積”,等等。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的題材,由此引出數學問題,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數學興趣,而且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增強了數學研究意識。
如“復習分數應用題”時,可讓學生研究如下問題:調查六年級學生中男生有幾人?女生有幾人?今天出勤幾人?缺勤幾人?再根據調查結果深入思考,可以想到哪些數學問題,用什么方法解答?鼓勵學生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的問題說出來、寫下來,通過交流、評比,提高他們到實踐中研究數學的自覺性。像這樣,把學生研究的空間多渠道引到課外,不但能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社會實踐的關系,而且能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積極參與的研究活動中,獲得體驗,形成愛探究、樂求知、善研究的良好心理傾向。
三、合理改編教材,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對教材進行加工,有創(chuàng)造的設計教學過程。”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例如:蘇教版三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一課,教材呈現的主題圖是一個長方形籃球場,長28米,寬15米。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我適當改編了一下教材,采用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兔子和烏龜今天又要進行一場比賽。這一次要比誰跑的路程長。小兔子繞長方形花壇跑一圈,烏龜繞正方形花壇跑一圈(依次出示花壇及相關數字)。你能猜一猜誰跑的路程長嗎?”學生爭論不休,意見各異。有的說兔子跑的路程長,有的說烏龜跑的路程長,還有的說一樣長。這時教師順水推舟:“究竟誰猜的對呢?要解決這個問題,誰有好辦法?”從而很自然地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這樣稍做改變,就把教材主題圖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fā)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看待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的問題很多,不僅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而且可以結合其他途徑進行培養(yǎng)。切實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潘廷敬.數學素質和數學素質教育芻議.
[2]杜永來.在學習中逐步提高數學素質.
[3]馮梅萍.數學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