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 有效課堂 打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A-
0099-01
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上過于重視學生的應試能力,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及情感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重視不足,一些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在具體的教學中過于封閉,其教學內容基本圍繞書本知識展開,很難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以及學習興趣的提升已經(jīng)越來越被重視,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增強教學有效性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初中語文教師在打造有效課堂的過程中要寓教于樂,使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益。
一、加強教學互動
新課程改革鼓勵和強調開展有效教學,倡導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方式向“主動學習”方式轉變,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認識語文學習的價值,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初中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學習需求,注意課堂的動靜轉換,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范進中舉》時,對于課文中范進不同時期的遭遇,如果教師只是對這個知識點進行單向的講解,很難讓學生打起聽課的精神,也沒有辦法達到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而如果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分析范進中舉前后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的顯著變化,能促使學生對文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以及文章思路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在進行小組討論后,教師可開展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當老師,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改變以往學生只聽不講的教學形式,將互動性教學融入語文課堂之中,讓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互動性強的課堂中,學生更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注重情感體驗
教師對學生學習中的情感體驗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情況以及具體的認知情況制定適合其發(fā)展的課堂氛圍。在構建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和組織者,發(fā)揮著關鍵性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對待每個學習個體的心理需求,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行為偏好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方案,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走進語文世界,有效地學習語文。初中語文教學當中有效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幫助學生真正回到語文學習的角色當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對于那些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之后,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調動起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并在劇本創(chuàng)作和表演中逐漸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感悟,達到課文閱讀中的再創(chuàng)造。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時,為了不斷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與文本相關的視頻資料以及圖片,講授與本課相關聯(lián)的內容,讓學生不斷增強學習熱情。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他們選好導演、編劇,再確定演員。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再讓參加表演的學生談談表演后的感受和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表演,學生能真切地感悟到皇帝和大臣的虛偽愚蠢。
三、強化實踐運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鑒于此,教師要拓寬語文教學渠道,加強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以致用。學生將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實踐活動中,會感到學有所獲,獲得滿足感,同時也能鞏固所學。爭強好勝是初中生共有的心理特征,初中語文教師適當開展一些競賽,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大有裨益,教師可通過競賽或游戲激發(fā)學生思維,使其注意力更集中,發(fā)揮其聰明才智,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筆者在周期性舉辦知識競賽、作文競賽、朗讀比賽、書法比賽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班級后面的墻壁上設計了頗具特色的“青蘋果園地”,園地中設立了習字、演講、作文、周記、古詩等欄目,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參與不同的欄目評比,每次各項各設若干名優(yōu)秀獎,逐步積累,到期末時評選最終的優(yōu)勝者,并適當給予精神與物質獎勵。競賽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也因此更為高漲。
總之,課堂作為教師和學生共同的活動場所,要想營造出輕松愉悅、和諧有效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除了要在語文課堂上加強互動交流和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還要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做到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學生自學的有效結合,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掌握更多有效的學習方法。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