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潛
摘要:語境(context)就是語言運用的環(huán)境。在翻譯過程中,離開了語境,對詞匯或句子的理解就會片面或者錯誤,無法正確表達原語的信息。因此,譯者不僅要掌握語言語境,還要對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譯入語與原語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進一步把原文中豐富的文化內涵準確地傳達給讀者。本文從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三個方面具體論述了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
關鍵詞: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翻譯;作用;研究
一、語言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
語言語境,即上下文語境。語言語境包括語音語境、詞匯語境、語法語境、句法語境和篇章語境。其中語音語境、詞匯語境、語法語境、句法語境可稱為微觀上下文,指在一個句子范圍內,某語言單位周圍的一些語言單位。篇章語境可稱為宏觀上下文。指超出句子范圍的語言環(huán)境,包括周圍的句子、整個段落、章節(jié)甚至整部作品。這兩種上下文語境因素都對翻譯過程中的語義取向有制約作用。
從語言知識來說,許多詞語在句子中其搭配都有一定固定用法,而且在句子結構中其位置也有一定規(guī)律。如果將其常規(guī)的搭配和位置發(fā)生變化或被打亂,詞語的意義就會發(fā)生變化。因此,翻譯時要留意詞語的這些變化,從上下文聯(lián)系中找出最確切的意義。請看下面的例子:
(1)You can ignore him,he is a guard dog of the boss.
(例句1)“dog”一詞一般指動物狗,在此例句中,從語用學的角度看,“dog”所表達的意義并不是語言本身的涵義,而是作者賦予了它特定的意思。狗一般與動物搭配,而此例句中與人搭配,顯得不合常理。根據(jù)上下文,此句可以翻譯成“不用理會他,他就是老板的一個奴才”或“別管他,他就是老板的一個小卒子。”。
(2)It is very light.
(例句2)中,如果僅僅這個句子,沒有上下文聯(lián)系,我們很容易產(chǎn)生歧義。因為“l(fā)ight”一詞的涵義有輕的、明亮的和淺色的。如果例句2)改為I do not like the red color,it is very light.我們就很清楚語言使用者所表達的意義“我不喜歡這個紅色,它太淺了”。如果例句2)改為it is very light,I could see anything at the night”,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理解語言使用者“l(fā)ight”一詞所表達的意義“它足夠亮,那天晚上我可以看清所有東西。”。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獨地、孤立地教詞匯,而應該將詞義與使用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正確把握其意義。
上面談了依據(jù)句子為單位的微觀語境因素對翻譯語意義取向的影響。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文學翻譯中,超句子層的宏觀上下文語境因素對翻譯中詞義的篩選、情態(tài)的詮注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來看下面一句話的翻譯:
(3)Most of the people around you will say you are crazy.
單獨看這個句子,我們也可以翻譯成漢語,但難點在“crazy”一詞。我們知道“crazy”一詞既可以指精神失常的人,也可以指行為古怪的人,還可以指過分沉迷于某方面事的人。其既可作為褒義詞來形容工作瘋狂和執(zhí)著的人、也可作為貶義詞來形容手段殘忍,無惡不作的人。如果不從上下文去理解,很難翻譯出貼切的意義。如果上文在介紹一位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人,他不分晝夜,每天工作時間在16個小時,連續(xù)奮戰(zhàn)3個月,這句話可以譯成“你周圍的多數(shù)人都會說你就是個工作狂”。這句話中“crazy”一詞有對這個人敬佩和夸獎的情感。如果上文在介紹一位無惡不作、欺行霸市、連續(xù)作案的人,他糾結地痞流氓,敲詐勒索,殺人放火,激起了極大民憤,這句話可以譯成“你周圍的多數(shù)人都會說你就是個喪心病狂的家伙?!薄_@句話中“crazy”一詞有對這個人憤恨和除之后快的情感。
二、情景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
情景語境是非語言語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把情景語境解釋為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來的,對言語活動產(chǎn)生影響的一些因素,包括交際者雙方的關系、具體場景(時間、地點、話題、交際者的心情等)和具體事件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交際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進行的。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聯(lián)系情景語境,才能真正理解語句的含義。情景語境對翻譯的影響較多的體現(xiàn)在口譯和影視翻譯中,有時候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或是交際場合的氣氛都會影響到翻譯時詞語的語義取向。
rogue作為名詞有“流氓”、“無賴”的意思。但當一個人笑著對一個小孩說“you little rogue!”時,決不能照字面翻譯成“你這個小流氓”,只能翻譯成“你這個小淘氣”。
很多情況下,在不同的地點,同一個詞語需要用不同的譯語來表達更確切的意思。如“It time to do aboard”,在車站和機場應分別譯為“該上車了”和“該登機了”。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zhàn)時曾說過一句名言“some chicken, some neck!”,如果不了解當時的背景,把這句話翻譯成“某個小雞,某個脖子”,恐怕很多人不能理解什么意思。如果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當?shù)聡婈犗蛴婈牥l(fā)起進攻前,希特勒曾狂妄叫囂:“三個星期內,英國將會像小雞被扭斷脖子一樣被摧毀?!保敲辞鸺獱柕脑捑褪菍οL乩盏挠辛負?,翻譯成“難對付的小雞,難對付的脖子??!”,人們就會很清楚知道丘吉爾首相想要表達的思想。
三、文化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
文化語境最早被提出是在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關于“語境”概念的解釋中。文化語境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它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習俗,指一定區(qū)域的群體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祖祖輩輩形成的語言、生活和行為集體習慣,這些習慣對生活在該區(qū)域的個體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二是社會規(guī)范。指一個社會通過歸納和總結,向公眾公布的關于言語交際活動標準化的各種規(guī)則和條文,在官方交際中具有強制執(zhí)行的要求。在當今世界七大洲廣袤的土地上,2000多個民族生活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歷史進程、社會制度、生活水平、宗教信仰、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在言語交際中必須考慮這些差異的文化因素。同時,翻譯中還時常出現(xiàn)源語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對應物或對應表達法的情況。因此,譯者一定要深入了解源語和譯入語文化背景知識,這樣才能在譯入語中找到恰當?shù)恼Z句表達原語的含義,才能把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呈現(xiàn)出來。
許多英語詞匯在英國和美國雖然拼寫一樣,但發(fā)音時的重音卻不同。紅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喜慶、祥和和好運,而在英語中則表示憎恨、憤怒以及由此延伸的警告等含義。
在中國的許多職稱在西方許多國家是不知道的,如“編審”、“譯審”、“經(jīng)濟師”等,有的譯者將這他們分別譯成“professor of editorship”、“professor of translation” 和“economist”,西方讀者很可能會誤以為前兩者是從事教學的教授,后者是從事研究的經(jīng)濟學家。
有些慣用比喻,翻譯成其他語言時也必須隱去比喻,采用意譯的方法,如《紅樓夢》中有句“她不過指著哄我們那個棉花耳朵的爺罷了。”(第六十九回)“棉花耳朵”是來自于中國俗語“耳根軟”,形容一個人易被說服,容易輕信別人。但是對英文讀者來說,“耳朵”表示輕信是難以理解的,故該句意譯為“Its only this credulous master of ours whos taken in by her.”
在日??谡Z用語中也有差異,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往往說“你好”,“吃了嗎”和“很高興認識你”。而英語中常常在第一次見面時說“How are you”,平常見面時說“Hello”或根據(jù)時間說“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再如句子“Jacks Grandfather died last month”,如果譯為杰克的祖父上個月死了,也正確表達了信息,但如果考慮到對老人的尊重,譯為杰克的祖父上個月去世了,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綜上所述,在翻譯過程中語境對翻譯具有制約作用。翻譯涉及到語言知識、歷史知識、地理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文化知識和心理學知識等。因此,當我們在翻譯時,不能簡單地從詞典上照搬詞義來譯成譯語,也不能局限于孤立的詞語或句子本身進行逐字、逐詞的翻譯,必須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來確定其意義,譯者不僅要掌握語言語境,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譯入語與原語的對等,把作者真實的思想傳達給廣大讀者。
【參考文獻】
[1]姜海清.語境與翻譯[J].外語研究,2004(05)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9
[4]李淑琴.“語境—正確翻譯的基礎”[J].中國翻譯,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