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紅++丁雪
[本論文受課題云南教育廳項目《俞劍華中國繪畫史的成就與特點研究》支持,基金號2015Y144]
摘要:俞劍華先生作為中國20世紀著名的美術理論家,在美術理論方面貢獻斐然。相對于同時代的美術理論家,他的美術史觀更多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美術史學觀,其著作是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美術理論。
關鍵詞:俞劍華;編纂方式;書寫方式;傳統(tǒng)美術史學觀
一、美術史論中美術史料的編纂方式
俞劍華在美術史論中的一個重大貢獻是對于美術史料的編纂。歷史事實與歷史闡釋之間永遠存在著一種緊張關系,這種關系要通過史料加以緩解。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美術史研究所面對的問題可能還要更復雜。 以中國美術研究的資料而言,除了檔案、手札、日記、書信等一般歷史學家所重視的第一手文字材料,美術史學者還要一類第一手材料,如經(jīng)過鑒定的原作、構圖小樣、寫生素材等等。這種史料指的是傳世文物,或者叫做第一手圖像資料。陳寅恪先生說:“關于本國藝術史材料,其佳者多糟毀損,或流散于東西諸國,或蜜藏于權豪之家,國人聞見尚且不能,更何從得而研究?其僅存于公家博物苑者,則高其入覽券之價,實等于半公開,又因經(jīng)費不充,展列匪易,以致藝術珍品不分時代不別宗派,紛然雜陳,恍惚置身于廠甸之商肆,安能供研究者之參考?”①
俞劍華在其美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理論研究中就十分注重寫生之研究與實地之考察。他在著作《國畫研究》中講“寫生之研究”作為單獨的一章節(jié)來闡述。他認為:“地無論中西,時無論今古,繪畫之方法僅有一種。一種何?即寫生是也。寫生者畫之始,亦畫之終也。寫生之方法可分為三部:寫生之初步為工筆,寫生之極致為寫意,寫生之復制為臨摹?!雹谕瑫r認為:“習作與寫想無粗細之別而有零整之分。蓋習作多為不分枝研究,為寫想時儲備材料,其本身無獨立成畫之價值?!雹塾釀?968年提出“四萬”:讀萬里書、行萬里路、畫萬張畫、寫若干萬字的論著。在美術理論研究中他重視文獻學在美術學科的運用,重視學科的基本建設和實地調查。俞劍華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資料。1919年春,俞隨山東省立第一中學部分師生游泰山,撰《泰山寫生旅行記》,為作寫生旅行記之始。1954年,考察濟寧武氏祠、晉云山、泰山、長清靈巖寺、孝堂山、濟南千佛山黃石崖、山東省博物館及圖書館、益都云門山、駝山、博山、危險、北京、周口店、望都、大同、云崗、渾源、恒山、五臺山、太原晉祠、 天龍山等處古跡文物和各地博物館藏品,摹寫文物及風景寫生一百四十幅,寫成《魯冀晉美術文物考察記》四萬字。1955年,偕劉汝 、于希寧、羅叔子赴開封、鄭州、洛陽、龍門、鞏縣、澠池、安陽、南北響堂山、保定、望都、北京等地考察,摹寫各地古跡文物一百余幅,著《河南、河北美術文物考察記》。
二、美術史論中研究對象的書寫方式
俞劍華青年時代的思想成熟期主要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這一時期是中西方藝術思想的一個融匯時期。民國時期的科玄論戰(zhàn)在當時是對國人現(xiàn)代世界觀和知識論的一次檢驗。在這個過程中,科學主義的世界觀漸漸占據(jù)了優(yōu)勢,實證的、唯物的世界觀是近現(xiàn)代中國人歷史意識的主體,也是方法論的源泉。這在俞劍華的美術理論中有著鮮明的代表性。俞劍華在美術界影響重大的是《中國繪畫史》④。由于俞劍華美術史學觀念的重心之所在,他在《中國繪畫史》中編寫的體例采取了中國畫史傳統(tǒng)的體例模式,“本書時代之劃分,仍以朝代為標準”⑤。俞著《中國繪畫史》,分上、下冊,全書以朝代前后為序,并以朝代分章,自唐之后,分門別類評述,如“唐朝之繪畫”,分“道釋”、“山水”、“鞍馬”以及“畫論”等。明清章,分述更細,除了繪畫類別外,還分繪畫派別與不同表現(xiàn)手法,如對“明朝之繪畫”,分“山水”、“花鳥”、“雜畫”、“梅蘭竹菊”等,對于畫家,則以階層區(qū)分,如分“遺民之繪畫”、“婦女之繪畫”。而對“明朝之畫論”,則分“畫史類”、“畫法類”、“畫品類”、“畫鑒類”、“業(yè)輯類”、“提拔類”、“雜識類”、“偽托類”等等。這種提綱挈領、深入淺出的寫作模式,在當時出版時,在當時的美術界是很有特點的。
《中國繪畫史》雖然“仍以朝代為標準”的體例模式,始自“三代”, 下至“清代”。但是在全書的敘述上,他卻強調中國畫的演進特點,作了分論與綜論。在上文提到的俞劍華的另一本著作《國畫研究》中,開篇就對于國畫的價值作了一個系統(tǒng)而詳實的分析。他認為國畫不僅有政治、社會等普通價值,對于人格之修養(yǎng),思想之價值也有著很大效用。國畫還有助民族復興等特別之價值。因此,俞劍華在編寫畫史時,總是以國畫的這條線作為主線來貫串。雖然這種畫史的編寫,不容易分析到繪畫藝術的本質,但是這種寫作方式已經(jīng)開始體現(xiàn)美術史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正如美術史家潘諾夫斯基所言: 美術史研究的方法是考古式研究和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結合,這是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美術史學傳統(tǒng)所規(guī)定的基本方法。
《中國繪畫史》與同時代相類題材的著述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在俞著《中國繪畫史》中運用了多處列表式的表述方式。俞劍華在文論中提到,他在寫作過程中,面對浩繁的中國古籍資料,“把大量的文獻資料給它舍之又舍,舍的只剩幾根粗線條,但也奇怪,這幾根粗線條,倒給了我一些想法,所以我就在著作中畫簡表……”⑥這種善于對文獻大取大舍,把極為復雜的美術史實,用“幾根線條”,幾個列表的形式清楚明了地進行概括,在1930年代這個階段的美術史研究中,是具有著開拓精神的。
俞劍華作為一名美術史家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畫家俞劍華。畫家身份帶給他的優(yōu)勢是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視角來編寫中國繪畫史。俞劍華具有豐富的繪畫實踐經(jīng)驗,在了解歷代畫家的思想及活動時,比一般學者要深入得多。從俞劍華的《中國繪畫史》來看,很顯然地,他在某些美術史問題上,就從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出發(fā)的心態(tài),對畫史資料作出了更合適美術家理解的反復梳理。俞劍華先生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注重寫生,曾經(jīng)在提出的“四萬”的藝術觀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畫萬張畫、寫若干萬字的論著”,注重藝術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思想之具體化的顯現(xiàn)。
【注釋】
[1]孔令偉.民國、中國新美術史評述[J].美術研究,2008(04).
[2]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87.
[3]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87.
[4]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修訂后重印。
[5]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2.
[6]王伯敏.功在筑基與鋪路---評俞劍華的畫史研究[J].朵云第六十七集第111頁。
【參考文獻】
[1]俞劍華.國畫研究[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孔令偉.民國、中國新美術史評述[J].美術研究,2008(04).
[4]王伯敏.功在筑基與鋪路--評俞劍華的畫史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97(01)endprint